2015年,刚毕业的小吴来灵谷寺做文创产品开发,需要整理无梁殿里烈士的资料。
她第一次进殿那天是阴雨天,殿里比外面还亮些,那些白瓷牌位像蒙着层淡淡的光,看着挺暖。
“陈师傅,这牌位反光啊?”小吴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牌位边缘都镶着圈淡金色的边。
陈师傅往香炉里添了把香,“不是反光,是有人照着呢。”
小吴没听懂,蹲在西墙根拍那排最旧的牌位。其中一个牌位有点歪,她伸手想扶正,指尖刚碰到瓷面,就觉得有点烫,像摸到了刚泡过热水的杯子。她仔细一看,牌位上的名字是“周明礼,1905-1927”,照片上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笑得挺腼腆。
那天整理资料到傍晚,小吴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
那是爷爷传下来的旧钢笔,笔帽上刻着个“礼”字。她明明记得放在口袋里,转身就没了。
她在殿里找了两圈,最后在周明礼的牌位前看见了——笔横躺在供桌上,笔尖朝着牌位,像是被人特意放在那儿的。
“谢谢啊。”小吴顺口说了一句,拿起钢笔时,感觉笔杆有点潮,像是刚有人握过。
陈师傅值夜班时,总在凌晨三点听见无梁殿有动静。
不是哭声,是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偶尔还夹杂着翻书页的响动。
2018年冬天的一个雪夜,他揣着暖水袋往殿里走,想看看是不是进了野猫。殿门没锁,虚掩着,门缝里透出点光——不是长明灯那种昏黄的光,是亮堂堂的,像白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