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贵州荔波瑶山——山魈与蛊毒(1)

陆家的则悬挂着串糯米草,草已经被晒得发白,风一吹簌簌响,据说这个能挡“窃影蛊”。

寨子最里头的老蛊婆家,门楣上钉了个陶罐,罐口用红布封着,布上绣着歪歪扭扭的符号,符号缝里嵌着些褐色的渣,那是陈年的蛊虫干。

寨里人白天很少出寨子。就算出门,太阳落山前也必回家,关上门,在门槛上撒把糯米,再把鸡血藤挂在门后。

“山魈带蛊,沾着就甩不掉。”蒙老爹蹲在自家门槛上抽旱烟。

烟杆是鸡血藤做的,烟嘴被磨得发亮,烟杆里塞着晒干的蛇蜕。

蒙老爹还说:“它们夜里出来‘借’东西,借的不是物件,是寄蛊的地方。”

没人说得清山魈是什么模样,只知道矮,瘦,脚趾反着长,像被人硬生生掰过去的。

它们的指甲缝里总沾着粘液,透明的,沾着就会起疹子,那是“影蛊”的引子。

借东西也奇怪,不偷贵重的,多是些日常物件。铁锅、柴刀、粗瓷碗,甚至是小孩穿旧的布鞋。

借了还是会还回来,只是还回来的东西里常带着蛊的痕迹。

铁锅底结着层白霜,刮开是细小的虫卵。柴刀上沾着黑毛,烧着有股腥气,能引来飞虫。布鞋里塞满紫黑色的野果,果子。上面的齿印深得能看见果肉,果肉里裹着细小白虫,像蛆一样蠕动着。

十年前,有个货郎不信邪。山魈借走他的铜烟杆,他夜里守在门口,等山魈送还时一扁担就打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