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有几棵树干很粗的老梧桐树,枝叶也长得特别密,层层叠叠的,把一楼的窗户遮了大半。
“学姐,这楼有点年头了吧?”我问学姐。
“可不是嘛,民国时候就有了,算下来快一百年了后来翻修过几次,但主体结构没动。”学姐脸上热情的笑容,淡了些。她带着我顺着路往前走,离那栋楼远了些后,才压低声音说,“你知道吗?这楼以前是解剖楼,后来学校扩建,把一些实验室分到了别的楼,但地下一层的标本库和三楼的大解剖室,到现在还在用。”
我“哦”了一声,心里没太当回事。
来华西报到之前,我就听高中同学说过。医学院的老解剖楼少不了几桩传说,华西的这栋基础医学楼,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什么深夜的脚步声、自动开关的水龙头,还有会动的标本,说得有鼻子有眼。
那时候的我只觉得,这些都是学生们编出来吓唬新生的。毕竟解剖楼这种地方,常年弥漫着福尔马林的味道,摆着各种人体标本,本身就自带恐怖滤镜,再加上老楼的阴森环境,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我甚至还跟同学开玩笑说,等我到了华西,一定要去那栋楼里去探探险,看看那些传说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真站在楼底下,除了觉得它旧了点、环境阴森了点,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觉得那些传说更像是学长们编出来的。
真正让我对这栋楼从 “不以为意” 变成 “心生敬畏” 的,是我第一次上解剖课那天。
在此之前,我对它的所有认知都停留在 “一栋老旧的实验楼” 和 “一堆吓唬人的传说” 上,可当我真正走进它,才明白有些传说之所以能一直流传下来,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第一次解剖课在周三下午,地点是基础医学楼三楼的302解剖室。
上课前半小时,我们在隔壁的准备室集合,解剖课老师张教授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脸色比平时严肃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