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谁能想到火星上会有海?”陈阳递来一杯水,杯子里的液体来自“北海”,经过淡化处理后,口感与地球的矿泉水无异。“‘破冰者’机器人在地下1000米处找到的液态水层,真是帮了大忙。”
林夏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那里,一组组“造浪机”正在工作——通过搅动海水,加速水分蒸发,为大气补充水汽。火星的大气湿度已从十年前的0.5%升至30%,虽然仍干燥,但足以让“北海”的水面保持稳定,不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殆尽。
“更关键的是‘磁盾’。”林夏指向火星轨道,那里,三组超导线圈组成的环形磁盾正反射着阳光,“现在大气逃逸率下降了78%,‘超级蓝藻’制造的氧气终于能存住了。”
她调出实时大气数据:氧气浓度20.1%,二氧化碳0.06%,气压92kPa——几乎与地球海平面的环境一致。“昨天,‘新绿洲’区的穹顶已经全部拆除了。”林夏笑着说,“那里的居民现在可以在户外活动,只需要穿普通的防风服。”
全息投影切换到“新绿洲”的实时画面: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他们的皮肤在火星的阳光下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基因编辑让他们的皮肤能抵御更强的紫外线;大人们在田间劳作,火星稻的紫红色稻穗在风中摇曳,稻田边缘,一群“铁壳虫”正自动收割成熟的作物,将其运向加工厂;远处的小镇里,房屋的屋顶覆盖着太阳能板,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火星藤”(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攀援植物),整个小镇像镶嵌在赤土中的一块绿宝石。
“月球那边怎么样?”陈阳问道。
“‘广寒城’已经有10万常住人口了。”林夏调出月球的画面,“他们的‘环形农场’用月壤种出的蔬菜,产量比地球还高30%。更厉害的是‘氦-3能源站’,现在地球70%的电力都来自那里。”
月球的改造已进入“生态自主”阶段:月壤经过十年改良,有机质含量达到15%,足以支撑复杂的生态系统;人工大气层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循环,实现了99%的自给自足;甚至有科学家在月球背面发现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天然洞穴,正在改造成“地下城市”。
“下一步是金星。”林夏的目光投向太阳系内侧的那颗亮星,“虽然那里的大气压是地球的92倍,表面温度460℃,但……”
“但我们已经有了改造月球和火星的经验。”陈阳接过她的话,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磁盾技术可以偏转太阳风,‘超级蓝藻’的变种能在高温下存活,还有‘星尘肥’的升级版……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时,一阵风吹过观海台,带着“北海”的水汽与火星稻的清香。林夏深吸一口气,没有穿任何防护装备,空气清新得像地球的清晨。她知道,人类在太阳系的扩张,从来不是简单的“占领”,而是用科技与耐心,将每一颗荒芜的星球,都改造成承载生命的摇篮。
第四章:星链成网(太阳系改造·五十年后)
地球纪元2173年,太阳系的全息星图在“太阳系联邦”总部的大厅里缓缓旋转。图上,原本代表荒芜的灰色星球被一片片绿色与蓝色覆盖:
- 月球:“广寒城”已扩展到500平方公里,环形山被改造成“天空农场”,月壤种出的粮食通过“地月电梯”源源不断运往地球;
- 火星:“北海”与“南海”连成一片,覆盖了火星北半球30%的面积,赤道地区的“绿洲带”绵延1000公里,城市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出蓝色的光,那里的常住人口突破了1亿;
- 金星:轨道上的“遮阳伞”(巨大的反光镜)将表面温度降到了50℃,“大气转化工厂”正用超级细菌分解二氧化碳,预计百年内可将气压降至地球水平,首批10万移民已在金星的高空中建立了“浮空城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被“破冰站”打开,基因编辑的“深海藻”正在释放氧气,为未来的“水下城市”奠定基础;
“联邦议会刚刚通过了‘泰坦计划’。”林夏的曾孙女林玥站在星图前,她的指尖划过土星的卫星泰坦,“我们计划在那里建立‘甲烷-氧气’循环系统,利用泰坦丰富的甲烷资源制造燃料,支持更远的星际航行。”
她的助手调出泰坦的模拟图:橙色的大气层下,液态甲烷湖泛着波光,岸边的“转化工厂”正将甲烷转化为氢气与碳,氢气与从水分解的氧气混合,形成可供燃烧的燃料。“月球的氦-3能源站、火星的‘超级蓝藻’氧气库、泰坦的燃料工厂……太阳系的‘生命链’已经成型。”
大厅的屏幕上播放着各地的实时画面:
- 月球的“氦-3赛车”在环形山之间飞驰,车手们穿着轻便的宇航服,享受着低重力带来的极速体验;
- 火星的“北海”上,帆船比赛正在进行,白色的帆在橘红色的天空下格外醒目,船上的游客举着相机,拍摄远处绿色的海岸线;
- 金星的“浮空城市”里,居民们在露天咖啡馆聊天,他们的皮肤在基因编辑下呈现出淡淡的金色,能反射过量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