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的“六根互用”之法,让他对“感知规则”有了新的理解——巫师们通过特定器官接收信息,而佛法认为“感知的主体是心而非器官”,这启发他开发出“跨感官数据融合”技术,让机械族能同时处理视觉、听觉甚至精神层面的信息;
《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理论,与他的“世界真理”相互印证——两界法则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一真法界”的不同显现,就像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月亮,这为巫师大世界与洪荒的法则兼容提供了理论基础;
甚至连最基础的“吐纳法”,也蕴含着精妙的能量控制原理——佛法的“息念”能让能量消耗降至最低,比机械族的“节能算法”更高效,因为它不是通过逻辑优化,而是从“心的源头”减少能量的浪费。
藏经阁的深处,一卷散发着七彩佛光的经卷引起了林恩的注意。经卷没有文字,只有不断变化的图腾,时而化作飞禽走兽,时而变作山川草木,最终凝结成一个“变”字,周围环绕着七十二道虚影——正是传说中的“八九玄功”总纲。
“此功乃吾西方二圣根据‘天地造化之理’所创。”准提道人看着经卷,眼中闪过回忆的光芒,“洪荒之初,万物皆能随天地变化而演化,吾等观此景象,悟得‘应化无方’之道,遂成此功。”
林恩伸手触碰经卷,图腾瞬间融入他的意识。与其他功法不同,八九玄功没有具体的修炼步骤,只有无数“变化的原型”:
关于“七十二变”,它不教如何变作具体的形态,而是传递“万物同源”的认知——飞禽走兽、山石草木在本源上并无区别,都是“道”的显现,只要悟透这一点,变化便如呼吸般自然;
关于“金刚不坏”,核心是“心若磐石,身如琉璃”——肉身的强度不取决于能量积累,而取决于“心的坚定”,当修行者对“真如”的信念毫无动摇时,任何攻击都无法在其身上留下痕迹;
“元神出窍”的关键,则是“识神退位,元神主事”——让纯粹的“觉知”脱离肉身的束缚,就像数据从硬件中导出,自由穿梭于不同的载体;
“法天象地”更是蕴含着“微观即宏观”的法理——身躯变大只是表象,本质是与天地法则建立更紧密的连接,调动的是整个洪荒的能量,而非单纯的肉身力量。
“这功法……竟是‘法则认知’的具象化。”林恩的意识与图腾共振,智慧光轮自动解析出其中的核心:“所有神通的基础,不是能量或技巧,而是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理解越深,变化越随心。”
准提道人点头:“道友所言极是。八九玄功的‘变’,是‘顺应’而非‘强求’。就像水流向低处,不是因为刻意为之,而是因为理解了重力的本质。”
当林恩将八九玄功的图腾存入数据核心时,经卷突然射出一道金光,融入他的世界。在那里,原本稳定的法则之网开始出现“柔性变化”——一块岩石能在保持核心结构的同时,表面化作流水的形态;一片云朵可以瞬间凝聚成金属的质感,却不改变其能量本质。
“这便是‘应化无方’的真谛。”接引道人看着林恩世界的变化,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不是破坏规则,而是在规则的框架内,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第三章:菩提树下的论道与顿悟
大雷音寺后的菩提林,是西方圣境的“觉悟之地”。
林中每一株菩提树都有百万年的寿命,树干上布满了佛陀的悟道偈语,叶片在风中摇曳时,会发出“诸法因缘生”的佛音。林恩与准提、接引二圣坐在一株最大的菩提树下,面前的石桌上摆放着三样东西:巫师大世界的“数据核心”、洪荒的“菩提叶”、以及刚记录的“八九玄功”图腾。
“道友觉得,八九玄功与贵界的‘数据变形术’,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准提道人率先发问,指尖轻弹,一片菩提叶化作一只鸣蝉,振翅飞走,又在远处变回叶片落下。
林恩调出数据变形术的演示:一个机械甲虫分解为数据流,重组为一只飞鸟,飞行轨迹由精确的算法控制。“数据变形术依赖‘结构重组’,就像用积木拼出不同造型,基础是‘已知的组件’;而八九玄功的变化,更像是‘本质的显现’,就像同一杯水可以是液态、固态或气态,本质不变,形态随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引道人闻言,微微一笑:“正是如此。所谓‘七十二变’,变的是‘相’,不变的是‘性’。就像道友的智慧真理,无论解析何种法则,其‘理解世界’的本质从未改变。”
论道渐深,话题从具体的功法延伸到“修行的本质”。
林恩提出:“巫师大世界的修行,是‘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我们通过观察、总结、实验,逐步接近法则的核心,就像攀登一座已知高度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路径。”
准提道人则阐述佛法的修行观:“西方修行,是‘妄念的剥离与觉悟的显发’。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像乌云遮蔽的太阳,只需散去乌云,光芒自现。”
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却在交流中渐渐显露出共通之处:
数据积累到极致,会产生“直觉性的突破”——机械族的超脑在处理亿万数据后,偶尔会提出不符合逻辑却正确的结论,这与“顿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