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笑了笑。他还记得末世初期,大家为了半块饼干就能拔刀相向,而现在,人们已经有余力追求精神享受了。
绿街的“老李能量面馆”里,老板李建国正忙着给客人端面。他的面馆用的是最新鲜的能量麦做面条,汤是用变异猪骨和香料藤熬制的,每天能卖出近千碗。
“给我来碗加双份肉的!”一个穿着防御队制服的壮汉走进来,嗓门洪亮。他是刚从卫星基地轮换回来的巡逻队员,脸上还带着风霜。
“张队回来了?”李建国熟练地往碗里加了两大勺肉酱,“今天有新腌的酸翡翠,要不要来一勺?”
“必须的!”张队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道,“还记得五年前,我第一次来主基地,整条街就只有三个卖压缩饼干的摊子,哪像现在,想吃啥有啥。”
李建国叹了口气:“都是托林首领的福。要不是他让咱们种上了能量麦,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在废墟里烂透了。”
面馆隔壁的“鸣哥电器行”,陈鸣的徒弟正在给一个主妇修收音机。这台收音机是用回收的零件和植物芯片组装的,能收到世界树自己的广播频道——每天播报基地新闻、种植技术和天气预报。
“放心吧大姐,就是线路松了,拧一拧就好。”年轻的维修工手脚麻利,很快就修好了收音机。里面传来播音员清晰的声音:“各位居民请注意,明日上午九点,科研院将在中心广场演示新研发的‘自动播种机’,欢迎感兴趣的种植户前往观看……”
主妇满意地付了积分,提着修好的收音机走了。她要赶在晚饭前回家,听听今晚有没有关于“分房”的消息——基地最近在南侧新开辟了一片住宅区,用新型的“模块化藤屋”搭建,据说隔音和保暖都比老房子好得多。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绿街上演。市井的喧嚣,取代了末世的死寂;生活的烟火气,驱散了生存的焦虑。九万七千余人,在这片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土地上,用劳动换取生活,用交流传递温暖,像一颗颗星辰,共同点亮了世界树的夜空。
林奇偶尔会微服走到绿街,像个普通居民一样,买一碗能量面,听大家聊天。他听到最多的词,是“希望”“明天”“孩子的未来”。这些词,比任何数据报表都更能说明,世界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存基地,而是一个正在复苏的文明缩影。
第三章:制度之基,文明的骨架
“世界树第九年,秋收大会现在开始!”
中心广场上,莫晚晴站在由藤蔓搭建的高台上,声音通过源能扩音器传遍全场。广场上挤满了人,种植区的农民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代表贡献等级的徽章——金色徽章代表最高贡献,能优先兑换新住宅区的房子。
秋收大会,是世界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要表彰过去一年在种植、建设、防御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还要公布下一年的发展计划,听取各行业代表的意见。
“今年,我们的能量作物总产量达到了去年的1.5倍,其中‘超甜能量薯’的推广,让人均热量摄入提升了20%。”莫晚晴指着身后的大屏幕,上面用柱状图展示着各项数据,“这离不开种植区所有成员的努力,特别是第三种植队,他们培育的‘抗旱稻’,在今年的干旱季依然保持了90%的产量!”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第三种植队的队长,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激动地走上台,从林奇手中接过一枚金色徽章和一本“新住宅优先选择权”证书。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队里所有人干出来的!”汉子举着证书,声音有些哽咽,“明年,我们保证再增产两成!”
表彰结束后,是“提案环节”。任何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由林奇和各部门负责人当场回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师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请愿书:“林首领,现在基地的孩子越来越多,现有的三所学堂已经不够用了。我们请求扩建学堂,再招一批老师,让所有孩子都能读到十岁!”
请愿书上,签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林奇接过请愿书,认真翻看后说:“这个提议很好。建设队已经在规划第四、第五学堂,下个月就动工,争取明年开春投入使用。至于老师,人事部会发布招募公告,凡是有教学经验的,不论以前是教什么的,都可以报名,待遇从优。”
台下的家长们欢呼起来。
一个防御队的队员站起来:“首领,最近西边的变异兽越来越多,是不是可以在卫星基地之间修一条联防公路?这样我们巡逻队支援也能快一点。”
楚嫣然立刻回应:“我们已经在制定公路规划了,采用‘藤蔓路基’技术,比普通公路更坚固,还能自动修复轻微破损。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年底前通车。”
提案环节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从垃圾处理到能源分配,从医疗保障到职业培训,各种问题被一一提出、讨论、解决。这种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是林奇借鉴末世前的“议会制”改良而来的,既能集思广益,又能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是基地的一份子。
“制度,是文明的骨架。”林奇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说,“光有食物和安全还不够,必须让每个人都认同规则、遵守规则、参与制定规则,这样的文明才能长久。”
为了让制度更完善,世界树还建立了一系列配套体系:
“积分银行”:成员的贡献积分可以储蓄、转账,甚至能作为遗产留给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