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食铁灌木,铁骨森然

第一批用食铁灌木打造的武器,在防御队的测试中大放异彩:

赵虎的“破岩斧”,用锰铁合金枝条打造,斧刃锋利如刀,一斧下去能劈开半米厚的岩石,斧柄保留了食铁灌木的天然纹理,握持时不易打滑;小雅的“荆棘刺”短刀,用铬镍合金枝条锻造,刀身轻薄,刀刃带着细微的锯齿(模仿食铁灌木的尖刺),适合近距离突刺,且不易生锈,在潮湿环境中也能保持锋利。

最受好评的是“铁藤矛”。矛身用整根食铁灌木主枝锻打,保留了内部的纤维结构,既有金属的坚硬,又有藤条的弹性,投掷时能在空中微调轨迹,精准命中目标。防御队的投掷手用它捕猎变异兽,十投九中,被称为“会拐弯的长矛”。

食铁灌木武器的量产,解决了基地的一大难题——金属短缺。以往,防御队的武器依赖回收的旧时代钢材,不仅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今,食铁灌木每月能提供相当于五十吨钢材的枝条,且能根据需求打造不同特性的武器,让基地的装备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

王铁匠的锻造坊,也从简陋的棚屋变成了占地百平方米的“铁棘工坊”。坊内整齐地摆放着待加工的食铁灌木枝条、正在锻打的武器坯料和成品武器,炉火熊熊,锤声阵阵,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以前总觉得植物是软的,金属是硬的,现在才知道,植物能比金属更硬,还能长出金属没有的灵性。”王铁匠擦拭着刚出炉的长剑,剑身的暗纹在火光下流动,仿佛有生命在其中跳跃。

第三章:共生之威,器随其主的进化

食铁灌木的神奇,不仅在于提供材料,更在于武器与使用者的“共生进化”。

林奇在研究中发现,食铁灌木的枝条虽然已经脱离母体,但其中的植物细胞并未完全死亡,仍能通过能量与外界交换信息。当使用者长期使用某件食铁灌木武器时,其体内的能量会逐渐渗入武器,与枝条中的铁元素产生共鸣,让武器慢慢“适应”使用者的特性。

防御队队长李锐的佩剑“铁卫”,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柄长剑用食铁灌木的五年生主枝打造,李锐使用它三年,每日用自身的土系异能滋养。如今,剑身呈现出厚重的灰黑色,挥舞时能引动周围的土石,劈砍时带着“增重”效果,普通的变异兽一触即溃。更神奇的是,当李锐受伤时,剑柄会微微发热,通过能量传导缓解他的疼痛感。

“它就像有了灵性,知道我需要什么。”李锐抚摸着剑身,眼中充满了感情,“上次在黑岩山脉遇袭,剑身在关键时刻自动弹出一道铁棘护盾,帮我挡住了致命一击——那是食铁灌木的本能防御,它记住了。”

这种“记忆”能力,源于食铁灌木与嗜铁细菌的共生基因。武器中的残留细菌虽然不再繁殖,却能作为“能量传感器”,感知使用者的生命体征和能量波动,进而影响武器中的铁元素排列,形成独特的“能量场”。

医疗站的苏清月,将这种现象称为“武器共生”:“食铁灌木武器与使用者之间,形成了类似植物与细菌的共生关系——使用者提供能量,武器则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反馈更强的战斗力,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紧密。”

基地的工匠们,开始利用这种特性,为不同异能者量身打造武器:

给火系异能者打造的“炽铁刀”,在锻造时融入了少量钢铁荆棘的基因,刀身能储存火焰能量,挥砍时会燃起高温火焰,威力比普通火焰刀强三成;给水系异能者打造的“流铁矛”,加入了涌泉灵莲的基因片段,矛尖能凝结水珠,刺中目标后会释放出具有腐蚀性的水流;甚至给精神系异能者打造的“念铁匕”,能通过精神力控制,在短距离内悬浮飞行,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这哪里是武器,简直是使用者的一部分。”前来交换武器的石城营地使者,看着防御队员与武器配合无间的样子,羡慕不已,“我们的钢铁武器是死的,你们的食铁武器是活的。”

食铁灌木武器的“活性”,还体现在自我修复上。

普通金属武器出现缺口或裂痕,只能回炉重造;而食铁灌木武器,只需将破损处埋入含铁的土壤中,保持能量供应,武器中的植物细胞就会引导铁元素向破损处聚集,缓慢修复损伤。虽然修复速度较慢(小缺口需要三天,大裂痕需要一周),但在缺乏锻造条件的野外,这种能力能救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次,防御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三阶变异兽“铁甲犀”,队员们的武器大多被犀牛角撞出裂痕。他们将武器埋在沿途的铁矿脉旁,用随身携带的能量药剂滋养,三天后返回时,武器的裂痕已经基本修复,只是修复处的暗纹与其他部分略有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战痕”。

“这些战痕是荣誉的勋章。”队员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武器,“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我们与它并肩作战的经历。”

随着食铁灌木武器的普及,基地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养器文化”。防御队员们会定期将武器带回食铁灌木林,埋在根系附近,让武器“回归母体”吸收养分;工匠们则会根据武器的使用情况,调整食铁灌木的种植土壤,为特定武器“定制”金属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