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为何不考科举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255 字 15天前

他仰头猛灌了一口酒,随即“咚”一声将酒葫芦顿在几上,声调陡然升高,字句铿锵,如同金石坠地:

“须知,我李太白平生最恨的,便是这摧眉折腰之事!”

“鸿鹄之志,岂是燕雀所能知?庙堂之高,若要以丧失脊梁为代价,不去也罢!”

“吾乃谪仙人,当以惊天动地之诗、仗剑纵情之酒,叩开那九重宫阙之门!要天下皆知,是我李白选择了不考,而非我不能考!我要让那天子亲自下诏,请我入朝!”

激昂的话语在小小的客舍内回荡,震得油灯火苗都晃了几晃。沛然和湘云被这扑面而来的狂傲与自信震慑得说不出话,心中巨浪翻腾。这就是真实的李白,他的骄傲深入骨髓,他的理想主义纯粹而炽烈。

然而,来自未来的他们,却比谁都清楚这条“终南捷径”背后的艰辛与最终的结局。历史的阴影悄然笼罩在心头。

沛然沉默片刻,轻声追问,试图将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层面:“先生志在云霄,自然非凡夫能及。只是……若无科举出身,即便入了朝堂,恐怕也会被那些出身清贵的官员视为异类,处处掣肘。先生可曾想过……”

“想过?”李白打断他,嘴角勾起一抹复杂难辨的笑意,那笑意里有不屑,有无奈,也有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阴影,“自然想过。这天下,何时真正公平过?门阀世家,盘根错节,寒门士子,寸步难行。”

他的声音低沉了些许,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讥诮:“但那又如何?我自有我的剑,我的笔,我的酒。剑可斩荆棘,笔可书胸臆,酒可浇块垒。至于那些魑魅魍魉、宵小之辈……”

他再次拿起酒葫芦,语气恢复了之前的豪迈,却似乎比之前多了一份沉郁的底色:“不过是下酒物耳!”

湘云看着他那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洒脱模样,心中敬佩与忧虑交织。她知道他未来将经历的挫折与失意,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背后,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凉。她几乎要脱口而出一些提醒,却被沛然用眼神死死按住——历史,岂能轻易剧透?

就在这时——

湘云贴身藏着的、那枚在黄鹤楼买的仿古玉珏,突然毫无征兆地轻微发热了一下!

那热度转瞬即逝,快得像是错觉。湘云下意识地伸手按向胸口藏玉的位置,脸色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