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未来诗惊仙 一语定师缘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702 字 15天前

“你……你从何处听来这些诗句?!”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些句子,有些或许在他胸中已有雏形,但绝未形诸文字,更未曾示人。而有些,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曾捕捉到如此完整而璀璨的形态,此刻被我脱口而出,竟像是将他内心深处最狂放、最本真的诗魂,提前撕开了一角,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感觉,如同被剥开了衣衫,窥见了灵魂的底色!

面对他近乎逼问的目光,我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撒谎圆谎绝非上策,在李白这等绝顶聪明之人面前,任何刻意编织的谎言都显得拙劣。唯有以“奇”制胜,半真半假,方能取信。

我脸上适时的露出一丝茫然与困惑,仿佛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先生恕罪,小子也不知。方才见先生临风而立,诗情郁结于心不得发,小子脑海中便自然而然浮现出这些句子……仿佛,它们本就该属于先生。或许……是小子平日读先生诗作较多,心向往之,日有所思,方才灵光一现,僭越胡言了?”

我将这一切归咎于“灵光一现”和对他诗风的极度崇拜而产生的“共鸣”。这是一种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说法。

李白闻言,紧逼的气势稍稍一缓,但眼中的惊疑并未散去。他上下打量着我,仿佛要从我身上找出某种神秘的印记。“灵光一现?共鸣?”他低声重复着,眉头紧锁,“你这少年,倒是有趣得紧。这些句子……虽粗糙,但气魄、意境,确是我心中所想!奇哉,怪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不再追问诗句来源,而是陷入了沉思。对于一个相信道教、追求超然物外、甚至幻想自己是大白金星转世的诗人来说,“灵感天授”、“宿慧”、“知己共鸣”这类玄而又玄的解释,远比一个逻辑严密的现实理由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气氛从之前的紧张逼问,转向了一种微妙的、充满探索欲的对峙。

“即便这些句子是灵光所致,”李白再次开口,语气缓和了许多,但依旧锐利,“那你且说说,诗之‘气’与‘骨’,何者为先?何者为重?”他开始考校,不再纠结于诗句来源,而是转向了诗学理论。这是一个更危险的领域,需要真正的见解。

我心中微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略一思索,我结合了后世对盛唐诗歌的总结以及自己的理解,谨慎答道:“小子妄言。窃以为,‘骨’为诗之框架,是遣词造句、格律章法,无骨则不立;‘气’为诗之灵魂,是情志胸怀、精神气象,无气则不飞。然观先生之诗,早已超脱‘骨’‘气’之争的窠臼。先生是以‘神’驭诗!‘我’即是诗,诗即是‘我’。天地万物,仙魔神鬼,皆可入我笔下,为我驱策。故而先生之诗,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亦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气,更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仙姿。‘骨’与‘气’已融于‘神’,化为先生独一无二的‘太白风流’。”

我这番话,已不仅仅是回答,更是对他诗风的一次精准提炼和高度推崇。

李白听罢,沉默良久。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脸上的神色变幻不定,从惊讶,到沉思,再到一种遇到知音般的释然与畅快。

突然,他仰天大笑,笑声清越豪迈,震得楼头似乎都嗡嗡作响,先前因崔颢诗而生的郁结之气,在这一笑中仿佛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