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江心雾锁谪仙叹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344 字 15天前

“或许,可以试试‘听水’与‘测深’之法。”我提议道,“请船公在左舷侧,用最重的器物缚于长绳之上,缓缓沉入江中。通过绳子松弛的速度和手感,粗略判断水深。同时,凝神静听远处可能的水流声,雾中声音传得远,若能听到对岸山崖的回声或主流更急的水声,便能辅助定位。”

这是个笨办法,也是个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微感知的办法。但在此刻,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尝试。

李白未置可否,只是对船公微微颔首。老船工将信将疑,但还是依言找来一块压舱石,用粗麻绳捆好,在左舷侧小心翼翼地进行尝试。时间在寂静的探测和凝听中缓慢流逝,雾气没有丝毫散去的迹象,反而因为日头升高,蒸腾得更加闷人。

一次,两次……每一次绳索的放下与提起,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然而结果并不理想,探测到的水深变化不大,远处也只有一片混沌的白噪音。

就在希望渐渐渺茫之际,一直闭目倾听的李白忽然睁开眼,指向左前方某个方向:“彼处,水声有异,其音略沉而带回响,似有深流。”

诗仙的听觉竟如此敏锐?我们依言将探测重点转向那个方向。几次尝试后,当压舱石再次沉下,绳索猛地一沉,放出的长度明显超过了之前!

“这里水要深得多!”年轻船工惊喜地叫道。

一股振奋的情绪瞬间冲散了部分阴霾。然而,找到了深水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船只安全地移动过去?靠人力撑篙在如此浓雾和复杂水况下风险极高。

正当我们商讨是冒险一搏还是继续苦等时,李白的眉头却锁得更紧了。他望着那似乎永无休止的雾气,忽然长长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竟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深沉的无力感。

“人力有时尽……”他喃喃道,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自己宣告,“纵有诗篇泣鬼神,难借长风破迷津。这天地之威,这造化之弄,非一剑一诗所能抵挡。”

他转向我,目光锐利如剑,穿透迷雾直刺而来:“你来自后世,见闻广博。告诉我,在你们那个时代,可能驾驭这等天气?可能让这迷雾顷刻消散?可能令舟车无视山川险阻?”

小主,

我愣住了。这是李白第一次如此直接、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询问关于“未来”的力量。他因这困境,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惑——个体才华与自然法则、与时代局限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