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怪癣2

然后封队站起身打开了门:“你可以走了,你提供的信息很有用,我们都记下来了,感谢配合。来,下一位!” 那小领导有些疑惑,但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老实地走了出去。

等下一个人走进来后,封队没有先去询问,而是转头对乔飞说:“刚才说的都记好了吗?很有价值,救治的条件有限,药物目前也是稀缺的,咱们还是要有个先后、轻重的顺序。”

乔飞心领神会:“您放心,我明白。”

刚进门坐下的那个人一听到这,顿时就炸了:“他天天坐办公室知道个屁!我当天可是就在现场的,我知道的肯定比他多!”

乔飞心中顿时乐开了花,但是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

而封队还是板着脸:“别喊,喊什么,又不是不给你说话的机会!”

那人还是很心焦:“你们可不能因为他是科长就偏袒他,他真的不在现场,人命面前人人平等,你们不能这样,警察不都是讲究公平公正的吗?”

“好了,我们当然希望掌握到更多的信息,刚才那位说的差不多了,你根据你在现场的视角再说一下吧,给你机会开口的。”

那人像是得了大赦一样,开始了倒豆子一般的回答。

这种方式复制到了每个人身上,很快所有人的笔录汇总到一起,封队和乔飞就很详细地摸清了整件事。

特别是有个叫程建军的农民工,更是整件事的核心人物,胆子也很小,讲得非常细致。

这件事还得从河东区的一个老式楼房开始讲起。

这栋小楼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当然是十分破旧了,好在这几年河东区房价很高,有房产公司愿意接盘拆迁重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事本是皆大欢喜的,居民可以换上新的楼房住,开发商多建一些还能赚到钱。

于是由居委会牵头,街道、业主委员会和开发商共同组建了拆迁办。

当然,拆迁里面总有一些人想要的更多,所以各种问题还是有的,而李鹤这种小混混的加入,就是解决有这些问题的人。

他是开发商找来的,一旦遇到不配合的业主,李鹤就会上门耍一通光棍,吓唬一下,然后大部分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了。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栋楼的住户就全都搬走了,只剩下了一户最困难的。

而提起这一户,所有人都直摇头。那是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当时上门摸排情况的时候,他们就不在拆迁意向书上签字。

业委会、街道,包括李鹤他们轮番上门好几次,但老夫妻就是不同意,最后连门都不给开了。

这时候李鹤又出手了,堵锁眼、拉电闸、放耗子,但是全都没用,老夫妻俩依旧不松口。

后来街道上想查一下老夫妻俩的亲属子女,想以此为突破口劝说他们同意,可没想到,这一查人家无儿无女,亲戚也断了联系好几十年了,这就让工作陷入死角。

拆迁工作就因为这一户陷入了困境,开发商一咬牙,喊出了一套换两套,还送全套家具家电的条件。

但没想到,自己这咬牙提出的条件,人家却连谈都不谈,一句话就是不走,任谁来说什么都没用。

你说面对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能有什么办法?

围绕着这小楼的拆迁工作都已经展开好久了,这栋楼的水电也没了,可这老夫妻就是不走,还很有警惕心地轮流下楼买吃的、买水用。

因为家里总是有人,还强拆不了,整个拆迁组的人都快愁死了。

这样的情况一拖就是两个多月,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大概在一个月前,拆迁办的领导又带着几个人来到了楼下,仰头看着老夫妻的窗户发愁。

说实话,这整个楼其他家都拆了,门窗什么的也都砸空了,就他家那扇窗户显得极为扎眼:“你说这没水没电的,老两口怎么生活呢?在这坚持个什么劲啊?咱们给的条件可以了,要是让前面的住户知道了,人人都得过来闹!”

领导的一句话让蹲守工地的李鹤也直挠头:“这真是个难啃的骨头,他们也不说条件,根本没法沟通。这都十来天没下楼了,也不知道在家里吃什么?我们天天上楼敲门,但就是装聋作哑不给开!”

正当几个人愁眉不展的时候,突然就发现那个窗户上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朝着他们招了招手,看那意思是让他们上楼去。

这让那领导和李鹤顿时大喜过望,看来这老两口终于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