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冷链储丹技术突破

2. 工质选择: 需寻找在低温下易液化、汽化潜热大、化学性质稳定、与灵气相容的灵性流体作为制冷剂。推演候选:液态“寒煞”(一种阴属性灵煞,汽化吸热性强,但具腐蚀性)、“冰魄元气”(温和,但液化难度大)、“癸水之精”(潜力大,但极稀有)。

3. 关键部件:

? 灵能压缩机: 核心难点。需设计能将灵能高效转化为机械压力,并对气态工质进行压缩的装置。可考虑基于“灵能电机”原理(参考未来灵力自动驾驶丹炉技术预研)或“压力符阵”直接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冷凝器: 使高压气态工质散热液化。需高效散热设计,可结合“丹炉余热发电系统”的逆过程(散热)。

? 蒸发器: 使低压液态工质吸热汽化,产生制冷效果。需高导热性灵材(如寒玉)制造,并优化热交换面积。

? 节流装置: 控制工质流量和压力降低。

4. 控制系统: 集成PID温控算法,实时监测库内温度,调节压缩机功率和工质流量。

【结论:理论可行,但技术实现难度极高,尤其灵能压缩机为全新概念装置。】

难度巨大,但前景诱人。姜逸决定双线并进:一方面,立即启动基础原理验证和小型原型机开发;另一方面,寻找临时的、基于现有技术的过渡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对于过渡方案,他想到的是改进版的“相变储冷”技术。他指导科习弟子,利用一种名为“凝冰胶”的常见水凝胶材料,将其浸泡在特制的、冰点较低的灵盐溶液中,制成“储冷盒”。当需要制冷时,先将储冷盒置于简易的寒玉阵(少量冰魄石即可驱动)中预冷,使其内部溶液凝固储存冷量;然后将其与需要保温的丹药一同放入特制的隔热箱(用多层“灵棉”和“真空夹层”技术制作)中,利用凝冰胶融化吸热的原理,维持箱内低温。这种方法虽不能主动制冷,且持续时间有限,但成本低、易制作,足以应对小批量、短途的存储运输需求,暂时打破了李牧的封锁。

与此同时,“寒渊”计划的核心攻关全力展开。最大的拦路虎是“灵能压缩机”。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姜逸只能从零开始设计。他尝试了多种方案:最初想用“旋风符阵”产生高速气流来模拟叶轮压缩,但效率低下,控制困难;后又试验“压力灵纹”直接对工质施加力场,但对符阵精度和工质性质要求极高,屡屡失败。

关键时刻,姜逸想起了之前研究“高压反应釜”时积累的经验,以及“灵石能源转化核心”中能量转换的思路。他决定采用一种更直接的“容积式”压缩方案:设计一个精密的气缸和活塞结构,利用“灵能直线电机”的原理,将灵能直接转化为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实现对工质的压缩。

“灵能直线电机”又是一个新课题。他借鉴了“灵磁护盾”中振荡灵场的部分控制原理,设计了一组能够产生交替推拉磁场的定子符阵,与一个带有永磁体的活塞联动。通过控制符阵的电流(灵流)相位和频率,来精确控制活塞的运动速度和行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符阵的刻画、磁体的选材与充磁、活塞的密封与润滑、死点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和优化。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金属零件和闪烁着符文的玉板,失败的残骸比比皆是。姜逸几乎不眠不休,整个人沉浸在复杂的技术难题中。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失败和改进,第一台勉强能运行的“灵能直线压缩机”原型机终于诞生了!虽然噪音巨大、效率感人、且运行不稳定,但它确实成功地将一股“冰魄元气”(经过初步净化的工质)压缩成了高压气体!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紧接着,冷凝器(采用翅片式散热结构,结合微风符阵加速空气对流)、蒸发器(用薄壁寒玉管盘成)、节流阀(精密的小孔阀)也陆续制作出来。姜逸用耐压的“软灵胶管”将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制冷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