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灵力电池储能技术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实验中。当时,他正在测试一种以“流银”为负极、以“赤焰晶”粉末为正极、以提纯的“雷击木汁液”为电解质的初级电池模型。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姜逸拆解电池进行分析时,意外发现,在赤焰晶颗粒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极薄的、闪烁着微弱七彩光芒的结晶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系统,分析此结晶膜的成分和结构!”

【分析中……发现未知晶相结构,富含多种稀土元素及活跃灵子……其灵子束缚能极低,迁移率疑似极高……推测为充放电过程中界面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界面反应生成物?具有高灵子迁移率?”姜逸心中一动,“这会不会是一种……理想的‘灵子导体’或中间载体?”

他立刻调整研究方向,不再执着于寻找现成的灵子载体,而是尝试主动“创造”合适的界面材料。他系统性地研究不同电极材料在不同电解质环境下的界面反应,记录生成物的特性。经过上百次组合试验和系统模拟优化,他终于筛选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三元复合材料体系:

? 正极: 以“星辉石”为基础,掺杂微量铈、镧等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形成多孔骨架结构,提供灵子存储位点。

? 负极: 采用特殊处理的“软灵碳”,具有层状结构,利于灵子快速嵌入和脱出。

? 电解质: 使用一种名为“冰心玉髓”的灵液为主基,加入特定比例的“凝元胶”和稳定剂,形成粘稠但离子电导率尚可的凝胶电解质。

? 隔膜: 最终选用了以“千年雪蚕丝”为基底、浸渍了耐灵蚀胶层的复合隔膜。

将这些材料精心组装成一个拳头大小、结构密封的灵玉外壳电池原型后,首次充放电测试开始了。姜逸小心翼翼地将一丝精纯的灵力(通过改进的灵石供能核心转化)注入正极,同时用精密符阵监控着电压(灵压)、电流(灵流)和温度的变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电池正极微微发出柔和的光芒,代表灵子正在缓慢地“充电”进去。整个过程持续了数个时辰,电池的“灵压”逐渐升高到一个稳定的平台。

接下来是放电测试。姜逸将电池连接到一个简易的灵光符阵(相当于一个小灯泡)上。当回路接通的瞬间,符阵稳定地亮了起来!光芒持续了约一炷香的时间才逐渐暗淡下去。

“成功了!充放电循环完成!”一名协助的科习弟子激动地喊道。

虽然这次循环的能量密度很低,效率也不高,且电池有明显的自放电现象(储存的灵能会缓慢自行流失),但这却是从零到一的突破!它证明了“灵力电池”这个概念是可行的!

姜逸没有满足于此,他立刻投入到优化工作中。提高能量密度、提升充放电效率、增强循环稳定性、解决自放电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的试验和改进。他尝试在电极材料中引入更多纳米结构以增加比表面积,优化电解质的配方以提高离子电导率,改进电池的封装工艺以减少能量泄露……

就在“雷霆”计划取得初步突破,姜逸沉浸在优化实验中时,陈铭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姜师弟,庶务堂又出新规!”陈铭脸色难看,“他们宣布,将对所有‘非标准’、‘非传统’的丹药及法器兑换,加收高达三成的‘技术风险评估费’!明摆着是针对我们的定制服务和新技术产品!而且,与我们革新司有技术合作的几个小堂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值配额削减压力!”

经济绞索还在收紧!对方见之前的措施未能完全扼杀科学派,便加大了力度。

姜逸握紧了手中那块刚刚完成第十次充放电循环、性能已有所提升的电池原型,冰凉的触感让他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