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便携与能耗: 装置需小型化、低功耗,可长期佩戴。
【关键难点:1. 脑波信号极其微弱,易受环境灵噪干扰。2. 正常与异常脑波界限模糊,误报与漏报风险高。3. 生成有效神识屏障需消耗大量心神力,如何由装置提供或辅助是关键。4. 避免屏障对宿主正常神识活动产生抑制。】
【推荐路径:优先研发高灵敏度脑波监测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屏障生成初期以低功耗的“共鸣强化式”为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路径清晰,但技术挑战极大,尤其是脑波监测,几乎是从零开始。姜逸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拿出可行方案,至少是能用于筛查的简化版。
他立即调动“心盾”项目组,首要任务是攻克脑波监测难关。传统的测灵玉、感神石等材料,对神识波动的灵敏度远远不够。姜逸将目光投向了之前研发“灵磁护盾”时接触过的、对特殊频率灵波极其敏感的“振灵晶”材料。他尝试将振灵晶制成极其微小的薄片,排列成阵列,并利用“纳米机器人清炉术”的微雕技术,在晶片上刻画出能放大微弱信号的超导灵纹(类似SQUID原理的简化版),制成了第一代“脑波传感贴片”。
测试过程异常艰难。最初的信噪比极低,采集到的信号混杂着大量的心跳、呼吸、环境灵气波动甚至实验者自身杂念的干扰。姜逸不得不引入复杂的滤波算法和基线校准程序,并要求被试者(通常是自愿的科习弟子)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基础脑波图谱。
与此同时,特征识别的数据库构建也在同步进行。姜逸无法获得真正的魔种携带者或夺舍案例进行测试,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模拟和间接方式。他利用“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的强大算力,基于有限的魔功典籍描述和芯片捕获的魔气波动特征,反向推演模拟出可能的“魔化脑波”特征模式。同时,他请护法堂高手协助,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对志愿者施加极其微弱的神识压迫或幻术干扰,模拟轻度入侵,记录下脑波的防御性反应模式。
屏障生成方面,姜逸选择了相对温和且能耗较低的“共鸣强化式”作为初版方案。装置在检测到疑似入侵时,不会主动攻击,而是释放一段与宿主自身基础脑波频率共振的强化灵波,如同给宿主的神识壁垒“刷上一层加固涂层”,提升其天然防御力。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对宿主干扰小,且不易被入侵者察觉。
经过近一个月不眠不休的攻关,第一台笨重的、由头盔式传感器阵列、背包式处理单元和腰带式能源模块组成的“反夺舍脑波屏障原型机”诞生了。它看起来更像一件奇特的法器,但内部凝聚了无数心血。
首次真人功能性测试,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一名筑基初期的护法堂精英弟子自愿担任被试。姜逸将传感器头盔仔细佩戴在其头上,启动装置。显影玉璧上,开始显示出该弟子平静状态下的脑波频谱图,相对稳定。
随后,在隔壁密室,一名金丹长老按照计划,开始向被试弟子施加一道极其微弱、带有模拟魔气特征的神识冲击(控制在绝无伤害的级别)。
几乎在冲击发出的瞬间,原型机的警报指示灯亮起!玉璧上的脑波频谱图中,一个极其细微的、与模拟魔波特征匹配的异常谐波峰一闪而逝!与此同时,屏障生成模块被触发,发出一段强化共振波!
被试弟子事后描述:“当时感到一丝极其微弱的寒意掠过心头,还没等反应过来,就感觉自己的神识仿佛被一股温和的力量包裹了一下,那丝寒意瞬间就消失了。”
测试成功!原型机成功检测到了模拟入侵,并激发了屏障!虽然反应速度、精度和屏障强度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但原理验证通过了!
“太好了!”丹霞长老抚掌,“此物若能小型化、普及化,不仅可防魔种激活,对抵御外魔入侵、修炼时走火入魔亦有奇效!”
然而,姜逸却盯着玉璧上记录下的数据,眉头微蹙。在刚才那次模拟入侵的短暂瞬间,屏障激发前,他敏锐地捕捉到,被试弟子的基础脑波中,似乎有一个非常隐蔽的、非其本身频率的“残留印记”被异常波动短暂地“激活”了一下,虽然极其微弱且瞬间被屏障压制,但没能逃过系统的超高速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