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清晰,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姜逸决定双线并进,一方面优先解决当前最迫切的短距离设备供电和数据同步问题;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天眼”卫星和远程监控网络预研中远距离传输技术。
短距离无线传输的攻关率先展开。目标是为实验室内的移动设备(如手持检测仪、便携式终端)和小型自动化装置提供无需插线的供电和数据连接。
姜逸首先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效率较高的灵场感应式能量传输作为突破口。他设计了一对“灵能耦合线圈”:发射线圈嵌入工作台面或特定区域下方,通入高频交变灵流,产生交变灵场;接收线圈集成在设备底部,当进入灵场范围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此界为灵磁感应)产生感应灵流,为设备供电。关键在于提高耦合效率(减小漏感)和实现一定程度的定位自由度(允许设备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仍能有效充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反复试验,姜逸优化了线圈的灵导材料(采用高纯度“软灵金”)、绕制方式(利兹线结构减少高频损耗)和驱动符阵(采用谐振式驱动提升效率),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灵能无线充电板”。测试表明,在十厘米距离内,传输效率可达70%以上,足以满足小型设备的待机和中低功耗运行需求。科学派的实验室里,首次出现了可以随意拿起、放下即充电的便携终端,摆脱了线缆的束缚。
紧接着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姜逸在“灵波传讯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他采用了更复杂的灵波调制方式(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灵能版雏形),提升了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设计了小型的、定向性更好的微带灵波天线,减少了信号泄露和相互干扰;并引入了简单的加密协议(基于“灵钥”计划中的基础算法),确保通信安全。很快,实验室内部的传感器网络、显示终端、甚至弟子间的便携通讯器,都实现了无线数据互联,大大提升了协作效率。
短距离“无界”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但姜逸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方。中远距离无线传输才是真正的挑战,也是“天眼”计划和未来全局监控网络的核心。
能量传输方面,灵波辐射式效率太低,且难以定向,首先被排除。姜逸将重点放在了更有潜力的灵场共振式传输上。其原理是让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灵路系统具有相同的固有共振频率,当发射端以其共振频率振动时,能量会通过空间灵场,被远方的、同频的接收端高效吸收,而非散失到空间中。
这需要极其精确的频率控制和高效的灵能耦合器。姜逸设计了一种“可调谐灵路共振腔”作为核心部件。共振腔由特殊灵材制成,内部结构精密,可通过微调其物理尺寸或施加偏置灵场来改变其共振频率。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严格调谐到完全一致的频率,才能实现高效传输。
调谐过程极其精细,受温度、材料稳定性、环境灵气波动影响极大。最初的实验,传输距离仅能达到数十米,效率波动巨大,且极易失谐。姜逸引入了“自适应频率跟踪算法”,让系统能实时监测接收端功率,并微调发射频率以保持最佳共振状态,才勉强实现了百米距离上相对稳定的50%传输效率。这对于卫星计划所需的数千米乃至更远距离传输,仍是杯水车薪。
数据通信方面,为满足“天眼”卫星高清灵谱成像数据等大带宽需求,姜逸开始探索更先进的灵场编码技术。他尝试 beyond 简单的灵波调制,研究如何利用灵场的更多维度(如偏振态、轨道角动量)来编码信息,以期在有限带宽内传输更多数据。这项研究涉及深奥的灵场理论,进展缓慢,但为未来高速灵能通信奠定了基础。
就在“无界”计划艰难推进,中距离传输技术取得初步突破,已能在数公里内实现低带宽指令传输和微弱能量补给(用于远程传感器)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这项技术推向了实战检验的前台。
“谛听”系统的监控显示,赵浒体内魔种的信号发射频率骤然加剧,且信号强度显着提升!同时,护山大阵后门处检测到一次异常强大的能量波动,疑似在强行开启某种通道!几乎在同一时间,宗门边缘多处区域报告发现不明身份修士活动的踪迹!
“他们开始总攻了!”云鹤真人接到密报,立刻启动最高警戒!护山大阵全面激发,各堂口进入战备状态!
然而,敌人显然有备而来。他们并未强攻山门,而是利用内部“幼蜂”的接应和护山大阵后门的漏洞,化整为零,悄无声息地渗透了进来!更棘手的是,敌人似乎拥有某种强大的灵波干扰手段,宗门内传统的传讯符和部分依靠线缆的通信系统,受到了严重干扰,甚至中断!指挥系统面临瘫痪的危险!
危急关头,姜逸临危受命!
“启动应急通信网络!启用‘无界’无线通信系统!”姜逸向科学派弟子下令。
早已预备好的、基于“无界”短距离通信技术构建的应急灵波通信网迅速启动!一个个小型、低功耗的灵波中继节点被部署到关键位置,它们采用抗干扰的跳频技术和低功率运行,避开了敌人的主要干扰频段。科学派弟子配备的便携式无线通讯器成为了战场上的“顺风耳”,虽然带宽有限,只能传递简短的指令和位置信息,但在传统通信几乎失效的情况下,这套简陋的无线网络成为了维持指挥、协调防御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