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多维度技术检测。
在绝对透明的监督下(包括传统丹修长老的代表),科学派动用了一切可用的尖端检测技术,对问题丹药进行了地毯式排查:
1. 成分分析: 使用“灵力显微镜下的细胞活性”级精度的分析设备,对丹药进行分子层面的成分扫描,比对标准丹方数据,寻找异常成分或杂质。
2. 药性验证: 在“虚拟炼丹模拟器”中重构问题丹药的炼制过程和数据,模拟其药效发挥机制,寻找可能导致灵力逆流等副作用的理论依据。
3. 能量谱分析: 利用“灵力波动频谱分析”技术,检测丹药蕴含的灵能是否纯净,是否存在异常的魔气残留或其它负面能量印记。
4. 原材料回溯: 对炼制该批次丹药所用的所有灵植、灵材进行源头检测,甚至追溯到“光合作用增效棚”中的培育环境,检查是否在生长或储存环节被污染。
5. 生产过程复核: 调取“自动化控火符阵”、“PID控温炼丹法”等自动化系统的全部运行日志,检查是否存在参数偏差、设备故障或人为篡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6. 能源污染排查: 重点检测“魔气能源化”供应线路的节点,分析转化后的能源纯度,确认是否存在魔气反渗污染丹炉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数据整合与真相浮现。
灵枢全力开动,将海量的检测数据、生产日志、溯源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关联分析。巨大的显影玉璧上,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复杂的关联图谱不断生成又刷新。
经过不眠不休的奋战,真相终于水落石出!问题并非出在科学派的流水线技术或“魔气能源”本身,而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环节:
一批用于炼制“千效愈伤丹”的关键辅药——“血晶草”,在运输储存过程中,遭到了极其细微的、具有隐匿性和延迟性的魔气污染!
这种污染并非直接破坏药性,而是与丹药中的另一种主药“玉髓芝”在特定炼制温度下(恰巧是“千效愈伤丹”的优化工艺温度),发生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药性异变,生成了一种能缓慢侵蚀经脉、模拟伤势恶化的隐性丹毒!
而污染的源头,竟是一批用于包装草药的、来自战前库存的低级储物袋!这些储物袋的材质在长期接触魔域边缘环境的侵蚀下,内部纤维已吸附了微量魔气,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会缓慢释放出来,污染了袋内的“血晶草”!
这个漏洞,完美地避开了常规的入库检测(魔气含量低于检测阈值)和丹药品控ISO标准中的常规检验项目(该异变反应未被收录入标准药性冲突库),直到丹药被服用后,在修士体内灵力的催化下才逐渐显现毒性!
第四阶段:危机公关与系统升级。
真相查明,科学派立刻采取了果断的公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