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跨位面贸易终极网络

第二次尝试,目标裂缝散发出冰冷的死寂波动。探测艇成功投送了友好的、包含基本数学和物理规律的“宇宙通用问候信息包”。然而,信息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反而在等待过程中,探测艇遭到了来自裂缝另一侧的一种无形的、针对生命意识的侵蚀性攻击,导致艇员精神受创。

接连的失败让小组意识到,跨位面贸易绝非简单的“开门做生意”。它面临着三大天堑:

1. 规则壁垒:不同位面的物理常数、能量属性、甚至生命形态可能天差地别,直接接触可能引发规则冲突,导致灾难性后果。

2. 沟通障碍:语言、思维模式、文明形态的差异,使得建立信任和达成交易异常困难。

3. 安全风险:你无法确定裂缝对面是友好的商人,还是饥饿的掠食者。

面对困局,林枫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没有要求强行突破,而是提出了一个迂回而精妙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需要,也暂时没有能力建立稳定的、双向的位面通道。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单向、定时、以信息和非实体能量为主的‘投递式’贸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他的指导下,“天蛛计划”调整了方向:

第一步,建立“安全缓冲区”。 接触小组不再试图直接连接裂缝,而是在裂缝附近相对稳定的空间区域,利用舰队携带的模块化材料,快速建造一个个小型、坚固、具备基本规则隔离功能的“前哨站”。这些前哨站如同建在激流旁的码头,本身不随波逐流,却能与裂缝保持安全距离下的“守望”。

第二步,发展“规则翻译器”。 集中科学和阵法力量,研发能够解析和模拟异位面规则波动的特殊装置。通过长时间捕捉裂缝逸散的能量和信息残影,逐步破译其对岸位面的部分规则特征,从而设计出能够被对方理解、且不会引发剧烈规则冲突的“贸易信号”。

第三步,推行“礼物外交”。 选择几个规则相对温和、风险较低的裂缝,定期通过特殊装置,向对岸投放一些蕴含主宇宙规则信息、且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小礼物——比如高度提纯的灵能结晶、记录着基础科学和丹道知识的玉简(经过无害化处理)、或者一些展现友好生物形态的全息影像。投递后立刻远离,只留下简单的、不断重复的友好意念波动和希望交换的意愿。

第四步,建立“匿名交易点”。 在缓冲区设立特殊的“物质转换平台”。平台的功能是,将一方投入的实物资源,在平台的隔离环境下,根据预设的、经过双方(如果达成联系)认可的规则,转换为纯粹的能量流或信息包,再通过加密通道传输给另一方进行重组。整个过程无人接触,最大程度降低直接冲突的风险。

这是一个笨拙、低效却无比谨慎和安全的方案。它更像是在黑暗森林中,向未知方向吹出口哨,然后放下一点礼物,等待回应。

起初,大部分“礼物”都石沉大海,或被混乱的规则撕碎。但联盟没有放弃,持续地进行着这种看似徒劳的“播种”。

转机,出现在对第三个目标裂缝——一个散发着柔和生命绿光的裂缝——的持续努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