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新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自江南荡漾开去,逐渐触及帝国更深层的肌理。变革带来的生机之下,潜藏的暗流也随之涌动。利益被触动的,不仅仅是江南的豪强,更有盘踞朝堂多年、依靠旧例与门荫维系地位的部分世家官员。
这日朝会,议题本是例行公文呈报,气氛却隐隐有些凝滞。当一位御史出列,例行公事地奏报完地方民情后,并未立刻退下,反而话锋一转,躬身道:
“陛下,臣闻江南诸州推行新政,减免赋税,与民休息,此乃陛下仁德。然,臣亦闻,新任刺史马周,行事操切,不谙人情,一味强调《考成法》与《水部则例》,对地方士绅多有苛责,恐失‘仁政’之本,寒了地方耆老之心。长此以往,臣恐江南民心不稳,有负圣恩。”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静。这并非直接反对新政,而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姿态,质疑具体执行者的方式方法,手法更为老辣。不少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向了御座之上的李恪,也瞥向了前列几位重臣。
李恪面色不变,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位御史,并未立刻回应,而是转向群臣:“诸卿,对此有何看法?”
短暂的沉默后,一位出身博陵崔氏、素以清议着称的给事中出列附和:“陛下,御史之言,不无道理。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扰民过甚。马周虽有才干,然年轻气盛,若一味猛进,恐非地方之福。臣以为,当遣老成持重之臣,前往宣慰,以示朝廷抚恤士绅、稳定人心之意。”
紧接着,又有几位与江南士族或有姻亲、或利益相关的官员相继出言,言辞或委婉或直接,核心皆是指责马周行事过于刚硬,请求朝廷稍作“回调”,以安地方。
风向似乎开始微妙地转变。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蹙眉沉吟,他们支持新政,但也深知平衡之道,此刻并未急于表态。
就在议论声渐起,压力似乎要导向对马周不利的一方时,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本奏。”
众人循声望去,出列者竟是新近被擢升为谏议大夫的魏徵。他官职不算最高,但以直言敢谏闻名,且在此番贪腐案中因立场刚正、未受牵连而更得帝心。
魏徵手持笏板,声音清晰:“臣以为,方才诸位同僚所虑,乃是常情,却非当前之急务,更非新政之弊!”
他目光扫过之前发言的几人,继续道:“江南水患,根源在于吏治腐败,河工糜烂。马周奉旨行事,所依者,乃陛下钦定之《考成法》、《水部则例》,所行者,乃‘以工代赈’、减免赋税之良策。其核查田亩,是为确保朝廷恩泽直达黎庶;其严惩贪墨旧吏,是为肃清官场积弊;其要求士绅依新法纳粮服役,是为彰显朝廷法度公平!何来‘操切’之说?又何来‘失仁政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