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成帝即位后的短短数年间,西汉王朝的政治版图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从权倾一时的石显集团覆灭,到外戚势力的崛起;从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到天象灾异引发的社会动荡,如此多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一步步推动着西汉王朝走向毁灭的深渊。
公元前32年,春天正月,一场诡异的大火降临悼考庙,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政治风暴。此时,长期把持朝政的中书令石显,被调任为长信中太仆,这看似是一次平级调动,实际上是对他权利的大幅度削弱,因为他的靠山没了。
而失去了靠山的石显,很快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趁机上奏,把他以前干的恶事全部揭露了出来。石显的党羽牢梁、陈顺也纷纷落马,直接被革职查办。石显本人也没能逃脱此次厄运,最后与他的妻子儿女一起被遣返回了原籍。谁能想到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在失势后变得忧愤交加,竟然到了茶饭不思的境地,最终客死他乡。而那些因为依附石显而获得官职的人,也都被一一罢免。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贬为雁门都尉,石显集团就此土崩瓦解。
然而,这场政治清算并未就此结束。司隶校尉王尊挺身而出,向朝廷上奏章弹劾匡衡、张谭二人。他义正言辞地指出,这二人在明知石显专权乱政的情况下,却依然选择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而在石显倒台以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还宣扬先帝用人不当,通过贬低君主的方式来抬高臣子的威望,这已经严重丧失了一个作为臣子的礼数。面对王尊对他的弹劾,匡衡的表现可以说是惊恐万分,他毅然决然的免冠谢罪,甚至向朝廷上交了象征着丞相的印绶和侯爵的印信。汉成帝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绝对让你大跌眼镜,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刚刚即位,要树立威信,不想对朝中大臣过于苛责,结果就把王尊给贬为了高陵县令。但是王尊的直言敢谏,却赢得了朝中大臣们的支持,可这有什么用呢?在此之后,每当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匡衡就主动请辞去治理灾害,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平息社会上的舆论,但是他的请辞都被成帝给拦下了。
文人墨客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不石显才刚倒台,外戚势力就迅速的填补了这个权力的真空地带。汉成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大封王氏外戚,他先封舅舅王崇为安成侯;又赐给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关内侯的爵位。成帝的这一举动直接就打破了刘邦定下的 “非功臣不得封侯” 的规则,引发了朝堂内外的强烈关注。
与此同时,天象也出现了很多不同寻常之处。有彗星划过了营室星座,有黄雾弥漫京城,甚至还出现了两个月亮同现东方的奇异景象。这些异象被古人视为是不祥之兆的天象,这引发了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不安情绪。就在这时,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大臣纷纷上奏,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王氏外戚封侯一事,他们认为这是 “阴盛侵阳” 的征兆。面对社会上的舆论压力,大将军王凤也感到惶恐不安,就赶紧上书请辞,但是成帝没同意。
御史中丞薛宣则从吏治的角度分析了天象异变的原因。他认为,如今出现阴阳不和的根源就在于官吏治理政务的时候很严苛。有部分刺史不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随意干预郡县的事务,又喜欢听信谗言,对官吏和百姓求全责备。这种严苛的治政方式导致民间的人际关系淡漠,社会上的和谐景象也遭到了破坏,进而影响到了阴阳之气的调和。然后他就建议成帝要明确刺史的职责,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成帝对他提的建议也是颇为赞许,直接就采纳了。
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同时,汉成帝也着手推行一系列的礼制变革。公元前31年,朝廷下令废除了甘泉、汾阴等地的祭祀,以及雍地的五畤祭祀和陈宝祠,并在长安南北郊修建了祭坛,而后举行了郊祀后土的仪式。这些举措就是想简化祭祀的制度,加强中央对宗教仪式的掌控。
后宫的事情同样牵动着朝廷上下的心。汉成帝在做太子时便以好色闻名天下,等他即位后,皇太后就下诏挑选天下的美女来充实后宫。大将军武库令杜钦深知后宫争斗对国家带来的危害,于是他就向王凤进谏,建议朝廷应该遵循古礼,建立 “一娶九女” 的制度,要注重女子的德行而非容貌才艺,以此来保障皇嗣的延续和后宫的稳定。然而,由于太后认为旧制当中无此规定,王凤也未能坚持到底,最终这个制度就胎死腹中了。
在草原上,呼韩邪单于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权力交接的纷争。单于宠爱左伊秩訾的两个侄女,颛渠阏氏之子且莫车也深受单于的喜爱,单于临终前就想把他立为继承人。但颛渠阏氏为了顾全大局,又认为且莫车年少,若是被立为继承人,恐怕难以服众,于是她就建议单于立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最终,雕陶莫皋即位,被称为复株累若鞮单于。而按照匈奴的习俗,复株累单于要娶王昭君为妻,随后王昭君为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继续维系着汉匈之间的和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前30年,各种灾异事件接踵而至。关内地区连着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这景象引发了京城百姓的恐慌情绪,又有谣言说洪水即将来袭。一时间,搞得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为了活命就争相逃窜,导致踩踏事件频频发生。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皇上赶紧乘船避难,再让百姓上城躲避洪水,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但左将军王商却通过冷静的分析,认为国家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情况下,不可能突发洪水,一定要稳定民心。最终,通过查证洪水即将来袭的话是谣言。通过这事,汉成帝对王商的沉稳和远见提出了大大的赞赏,而王凤则因为失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此时的汉成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掌控,决定进一步重用王凤。本年八月,成帝就下令免去了车骑将军许嘉的职务,让他以特进侯的身份参与朝政。随后,御史大夫张谭因为选举不实被免职,而光禄大夫尹忠则代替了他的职位。然而,这一年的十二月,日食与地震的相继发生,再次给朝廷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灾异现象,汉成帝就下诏让大臣们举荐贤良方正的人,这时杜钦和谷永就上书,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后宫,认为嫔妃争宠、嫉妒专权,是皇嗣难继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9年,朝廷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中书宦官,然后设置了五名尚书官员,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削弱宦官的权力,从而加强朝廷的行政效率。三月,左将军王商被任命为了丞相,成为朝堂上的中坚力量。
夏季,汉成帝召见那些直言进谏之士商量对策。在当时,许多人将朝政问题都归咎于大将军王凤的治理不当。而谷永为了依附王凤,就在奏书中刻意回避了王凤的责任,反而强调四方安定、诸侯势弱、百官制衡,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为皇帝后宫管理制度不完善上面。他建议成帝广纳宜子妇人,不论她的出身美丑,只要能确保皇嗣的繁衍就行。杜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最终,汉成帝也是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将奏书展示给后宫看,同时提拔谷永为光禄大夫。
在这短短几年内,西汉王朝经历了政治、礼制、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石显集团的覆灭、外戚势力的崛起、天象灾异的警示、后宫制度的讨论,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共同构成了汉成帝初年那种复杂而动荡的社会局面。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西汉王朝在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汉成帝统治初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困境当中。反常的气候现象接连不断的出现,黄河决堤引发的大规模洪灾,地方盗贼横行无忌,边疆局势也暗潮涌动。这些危机不仅考验着朝廷的应对能力,还折射出了这个帝国存在的制度性矛盾与权力的博弈。
公元前30年的夏天,本该是酷暑时节,可是天空却飘起了雪花,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到了秋季,桃树李树又违背了时令结果了,这些反常的自然现象都预示着不祥。紧接着,又下了十多天的大暴雨,最终冲垮了东郡的金堤,这直接导致汹涌的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涌。
其实,这场水患早就有了预兆。在此之前,清河都尉冯逡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他上书指出,清河地处黄河下游,土质疏松,原本是依靠着屯氏河的分流来减轻水患压力。但是呢,随着屯氏河的堵塞,灵鸣犊口水流不畅,黄河独自承接着来自好几条河流的水量,即便我们不断的加高堤防,也难以承受洪水的冲击。他还说,现在若不及时疏通屯氏河,黄河一旦决堤,如果北决将会殃及四五个郡,如果南决则会淹没十多个郡。可惜的是,他的这份饱含忧患意识的奏疏,在丞相御史府几经周转,最终换来的却是 “财政困难,暂缓治理” 的敷衍答复。
三年后,冯逡的预言不幸成真。黄河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同时决口,洪水如同猛兽般迅速席卷兖州、豫州,随后又蔓延到平原、千乘、济南这些地方。这场浩劫导致四个郡、三十二个县沦为了泽国,十五万顷良田被淹,水深之处达到了三丈。又有近四万所的官亭民房轰然倒塌,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这次的灾情,朝廷迅速展开了救援。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应对不力,遭到了成帝的严厉斥责,最终因为忧惧自杀。大司农紧急调拨钱粮赈济灾区,两名谒者征调河南以东的五百艘船只,很快就把九万七千多名灾民转移到了高地。与此同时,朝廷又任命少府张忠接替御史大夫的职位,试图稳定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