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诸葛亮北伐受挫与魏国固收

十二月,诸葛亮领兵出散关,包围陈仓,因为陈仓早有防备,所以诸葛亮没有攻克。随后,诸葛亮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在城外远远劝说郝昭,郝昭在城楼上回应说:“魏国的法令,你是熟悉的;我的为人,你是了解的。我深受国恩,且家族门户重要,你没什么可说的,我只有一死而已。你回去告诉诸葛亮,赶紧来进攻吧。”靳详回去把郝昭的话告诉诸葛亮,诸葛亮又派靳详再次劝说郝昭,说“双方兵力悬殊,不要白白自取灭亡”。郝昭对靳详说:“前面的话已经说定了,我认识你,但箭不认识你。”靳详于是离去。诸葛亮自认为有几万兵力,而郝昭只有一千多人,又估计东方的救兵不会马上赶到,于是进军攻打郝昭,架起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于是用火箭迎射云梯,云梯燃烧起来,梯上的人都被烧死;郝昭又用绳子系上石磨压冲车,冲车被压断。诸葛亮又制作百尺高的井阑向城中射箭,用土丸填满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又在城内筑起双重城墙。诸葛亮又挖地道,想从城里冒出,郝昭又在城内横向挖地道进行拦截。昼夜攻防二十多天,曹真派遣将军费耀等人救援陈仓。魏明帝在方城召见张合,派他去攻打诸葛亮。魏明帝亲自到河南城,设酒送别张合,问张合说:“等将军赶到,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攻下陈仓了?”张合知道诸葛亮深入作战没有粮草,屈指计算说:“等我赶到,诸葛亮已经退走了。”张合日夜赶路,还没到达,诸葛亮粮草已经耗尽,只好率军退去。将军王双追击,诸葛亮反击斩杀了王双。魏明帝下诏赐郝昭关内侯爵位。

当初,公孙康去世,儿子公孙晃、公孙渊等都年幼,属官拥立他的弟弟公孙恭。公孙恭才能低劣懦弱,不能治理国家,公孙渊长大后,胁迫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上书说明情况。侍中刘晔说:“公孙氏是汉朝所任用的,于是世代承袭官职,水路有大海阻隔,陆路有高山险阻,对外勾结胡人,地处偏远难以控制。而他们世袭权力已久,如今如果不诛杀,以后必定生出祸患。如果等他们心怀二意、拥兵抗拒,然后再去讨伐,那时事情就难办了。不如趁他刚刚继位,有党羽也有仇敌,出其不意,派兵进逼,开设奖赏招募,可不费兵力而平定。”但是魏明帝不听,任命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这时,吴王任命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还没下达,吕范就去世了。起初,孙策让吕范掌管财务,当时吴王孙权年少,私下向吕范有所求借,吕范必定禀报孙策,不敢擅自应允,当时因此被孙权怨恨。孙权任阳羡长时,有私下的花费,孙策有时会核查,功曹周谷就为他在账簿上做手脚,使他不被谴责,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到后来孙权统管大事,因为吕范忠诚,深受信任,而周谷能欺骗更改账簿,就不任用他了。

公元229年

春季,蜀汉诸葛亮派遣将领陈戒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救援。诸葛亮亲自出兵建威,郭淮撤退,诸葛亮于是攻克二郡,随后率军返回;汉后主再次册封诸葛亮为丞相。

夏季四月丙申日,吴王孙权即位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黄龙。文武百官齐聚,吴王将功劳归于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起笏板想要赞颂功德,还没开口,吴王就说:“要是按张公的计策,现在已经在乞讨为生了。”张昭对此十分羞愧,伏在地上流汗。吴王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任命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而谢景、范惧、羊慎等人都担任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众多。太子让侍中胡综撰写《宾友目》,说:“英才卓越,超越同辈的,是诸葛恪;精通时势,洞察细微的,是顾谭;论辩流畅,能解开症结的,是谢景;钻研学问,辨析精微,可与子游、子夏相比的,是范惧。”羊道私下反驳胡综说:“诸葛恪有才但粗疏,顾谭精细但狠毒,谢景善辩但浮华,范惧深沉但狭隘。”羊道最终因为这番话被诸葛恪等人厌恶,后来这四个人都失败了,正如羊道所说。

此时,吴王派人把两国并尊为帝的提议告知蜀汉。蜀汉大臣认为与吴结交没有益处,而且名分体制不顺,应该表明正义,断绝与吴国的盟好。丞相诸葛亮说:“孙权有僭越称帝的心思很久了,国家之所以忽略他的挑衅,是想寻求互为犄角的援助。如今如果明确断绝双方的关系,他必定会深深仇视我们,我们就要转移兵力防守东部,与他对抗,必须吞并他的土地,才能再议论中原。他那里贤才还有很多,而且将相和睦,不可能一下子平定。屯兵对峙,坐等衰老,让北方的敌人得逞,这不是上策。从前孝文帝用谦卑的言辞对待匈奴,先帝宽容地与吴国结盟,都是适应形势灵活变通,深思长远利益,不像普通人那样逞一时之愤。如今议论的人都认为孙权的利益在于三足鼎立,不能与我们合力,而且他的志向已经满足,没有渡江北上的打算,按这些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所以凭借长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魏国不能渡过汉水,不是力量有余而不夺取利益。如果我们大军讨伐魏国,他上策会分割魏国的土地作为以后的打算,下策会掠夺百姓扩充领土,在国内显示武力,不会坐视不动。如果他按兵不动而与我们和睦相处,我们北伐时,就没有东顾之忧,黄河以南的魏军不能全部向西调动,这带来的好处已经很深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过,不宜公开声讨。”于是派遣卫尉陈震出使吴国,祝贺孙权称帝。吴王与蜀汉结盟,约定平分天下,把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属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属蜀汉,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

小主,

张昭因年老多病辞去官职和统领的军队,改任辅吴将军,班次仅次于三公,改封娄侯,食邑一万户。张昭每次朝见,言辞语气雄壮严厉,正义之气表现在脸上,曾因直言违背吴王旨意,一度不能进见。后来蜀汉使者到来,称颂蜀汉的美德,群臣都不能反驳,吴王感叹说:“如果张公在座,他要么被折服,要么闭口不言,怎么还能自夸呢!”第二天,派遣中使慰问张昭,趁机请他进见,张昭离席谢罪,吴王跪下阻止他。张昭坐定后,抬头说:“从前太后、桓王不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想竭尽臣节报答厚恩,然而见识浅薄,违背了陛下的旨意。但我为国效力的心意,在于尽忠尽节直至生命终结;如果改变心意来窃取荣华、迎合陛下,这是我不能做的!”吴王听后,只好向他道歉。

元城哀王曹礼去世。

六月癸卯日,繁阳王曹穆去世。

戊申日,魏明帝追尊高祖大长秋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秋季七月,魏明帝下诏说:“按照礼制,王后没有子嗣,选择旁支子弟继承大宗,就应当继承正统而奉行公义,怎能再顾及私人亲情呢!汉宣帝继承昭帝之后,给生父悼考加上皇号;哀帝以藩王身份被拥立,董宏等人却援引亡秦的例子,来迷惑君主,既尊奉恭皇,在京都建立宗庙,又抬高藩王姬妾的地位,使她们与长信宫的太后并列,在前殿排列昭穆次序,把四位祖先的神位放在东宫,僭越无度,人神都不保佑,还归罪于师丹的忠正劝谏,导致丁氏、傅氏家族被烧杀的灾祸。从此以后,这种做法接连不断。从前鲁文公颠倒祭祀顺序,罪过在于夏父;宋国不合礼制,非议在于华元。现命令公卿及有关官员,深刻以前代行事为戒,后代万一有由诸侯入宫继承帝位的,就应当明白作为继承人的大义;如果有奸佞之人诱导奉承当时的君主,妄自建立不合礼制的称号来干扰正统,称生父为皇、生母为后,那么朝廷大臣要诛杀他们,就绝不赦免。把这道诏书记录在金策上,藏在宗庙里,载入法令典籍!”

九月,吴王迁都建业,都沿用旧有的府舍,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官在武昌,让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同时掌管荆州及豫章二郡的事务,督察军务国事。南阳人刘廙曾着《先刑后礼论》,同郡人谢景向陆逊称赞这篇文章,陆逊呵斥谢景说:“礼比刑优越由来已久;刘廙用细碎的辩论违背先圣的教诲,你现在侍奉东宫,应当遵循仁义来宣扬美好的品德,像这种论调,以后不必讲了!”太子给西陵都督步骘写信,请求指点教诲,步骘于是列举当时荆州境内的事务及各位官吏的品行才能回复他,同时上疏劝勉说:“我听说君主不亲自处理小事,让百官各尽其职,所以舜任命九位贤人,就无需费心,不出庙堂而天下安定。所以贤人所在之处,能抵御万里之外的敌人,确实是国家的利器,王朝兴衰的关键。希望太子重视这些,用心留意,那就是天下的幸事了!”

张纮回吴国迎接家人,途中病逝。临终前,他交给儿子张靖一封遗书,说:“自古以来拥有国家的人,都想修明德政以媲美盛世,至于治理的结果,大多不美好,不是没有忠臣贤佐,而是君主不能克制私情,不能任用他们罢了。人之常情是害怕困难而趋向容易,喜欢相同意见而厌恶不同意见,这与治国之道相反。《左传》说‘从善如登高山,从恶如崩垮’,说的是为善困难。君主继承世代相传的基业,占据自然形成的优势,掌握八种权柄的威严,乐于接受容易的事和相同的意见,无需向别人求助,而忠臣持有难以被接受的策略,说出逆耳的言辞,他们与君主不合,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离心离德就会产生裂痕,巧言善辩的人趁机钻空子,君主被小忠小信迷惑,留恋恩爱之情,贤愚混杂,升降不当,这都是源于私情扰乱了理智。所以英明的君主醒悟这一点,求贤如饥似渴,接受劝谏从不厌烦,克制私情减少欲望,以道义割舍恩情,那么上面就不会有偏颇错误的任命,下面也不会有非分的期望了!”吴王看了遗书,为之流泪。

冬季十月,魏明帝将平望观改名为听讼观。魏明帝常说:“刑狱,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每次判决重大案件,常常到听讼观亲自旁听。起初,魏文侯的老师李悝着《法经》六篇,商鞅接受其思想用来辅佐秦国。萧何制定《汉律》,增加到九篇,后来逐渐增至六十篇。又有《令》三百多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世代有增有减,杂乱无章,后人各自为其作章句注解,马融、郑玄等儒生十多家,一直到魏朝。应当使用的律法总共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阅读的人越发困难。魏明帝于是下诏只采用郑玄的章句。尚书卫觊上奏说:“刑法,是国家所重视的而私人议论所轻视的;狱吏,是关系百姓性命而选用者所轻视的。王道的衰败,未必不是由此引起的。请求设置律博士。”魏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下诏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人删减汉朝法律,制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比《正律》九篇有所增加,比旁章科令有所精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一月,洛阳的宗庙建成,从邺城迎来高帝、太祖、武帝、文帝四位先祖的神位。

十二月,魏国将雍丘王曹植改封到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