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辽东定而魏主崩:司马懿崛起与曹魏权柄之变

吴王派中书郎吕壹主管审核各官府及州郡的文书,吕壹因此逐渐开始作威作福,引用苛刻的法律条文,巧妙地诋毁他人,排挤陷害无辜之人,诽谤朝廷大臣,哪怕是细微的小事也一定会上报。太子孙登多次劝谏,吴王就是不听,因此群臣没人敢再说话,都非常畏惧吕壹,经常对他侧目而视。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吴王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了刁嘉,并把他关进监狱审问。当时在场的人都害怕吕壹,一起说听到过刁嘉诽谤的话。只有侍中北海人是仪说没听到过,于是被穷追盘问了好几天,诏书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群臣都为他屏息。是仪说:“如今刀锯已经架在我的脖子上了,我怎敢为刁嘉隐瞒,做这种自取灭亡的事,让自己成为不忠之鬼呢!只是要说听到过,就应当有来龙去脉。”他据实回答询问,言辞毫不改变,吴王于是赦免了他;刁嘉也得以幸免于难。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担心吕壹祸乱国家,每次谈及此事,都忍不住流泪。吕壹诬告丞相顾雍有过失,吴王发怒,责问顾雍。黄门侍郎谢肱在交谈中问吕壹:“顾公的事怎么样了?”吕壹说:“不太好。”谢肱又问:“如果顾公被免职,谁会代替他?”吕壹没回答。谢肱说:“该不会是潘太常吧?”这次吕壹过了很久才说:“您说得差不多。”谢肱说:“潘太常常常对您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没机会罢了。如果他今天代替顾公,恐怕明天就会攻击您了!”吕壹十分恐惧,于是放弃了陷害顾雍的事。潘濬请求入朝,到建业,想极力进谏。到达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劝谏却不被采纳,潘濬就大规模宴请百官,想趁聚会的时候亲手杀了吕壹,自己一人来承担后果,为国家除害。吕壹暗中得知了消息,就称病没去赴宴。西陵督步骘上疏说:“顾雍、陆逊、潘濬,一心想为国尽忠,常常寝食难安,想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为国家制定长久之计,可以说是辅佐国家的重臣。应当分别委任他们重任,不要让其他官员监督他们主管的事务,考核他们的政绩优劣。这三位大臣如果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也就罢了,难道敢欺骗辜负君王吗!”左将军朱据的部下应当得到三万缗钱,工匠王遂诈骗冒领了这笔钱。吕壹怀疑实际上是朱据领取了这笔钱,便拷问主管官吏,官吏被打死在杖下;朱据怜悯他无辜,就用厚棺收殓了他的尸体,吕壹又上表说朱据的属官为朱据隐瞒,所以朱据才厚葬他。吴王多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为自己辩白,只好躺在草席上等待定罪;几天后,典军吏刘助发觉了真相,说明钱是王遂取走的。吴王大为醒悟,满怀歉意的说:“朱据尚且被冤枉,何况是普通官吏百姓呢!”于是彻底追究吕壹的罪责,并赏赐刘助一百万钱。丞相顾雍到廷尉审理吕壹的案件,吕壹以囚犯的身份见他。顾雍和颜悦色地询问他的供词,临走时,又对吕壹说:“你心里难道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叩头不语。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备怀叙说:“官府有公正的法律,何必到这种地步!”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判处吕壹死刑,有人认为应当加以焚裂之刑,以彰显首恶。吴王就此询问中书令会稽人阚泽,阚泽说:“在圣明的时代,不应当再有这种刑罚。”吴王听从了他的意见。

吕壹被处死之后,吴王派中书郎袁礼向各位大将道歉,顺便询问时事应当改进的地方。袁礼回来后,吴王又下诏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报告说:‘我与子瑜(诸葛瑾)、子山(步骘)、义封(朱然)、定公(吕岱)相见,向他们咨询时事应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们各自以不掌管民事为由,不肯马上提出意见,全都推给伯言(陆逊)、承明(潘濬)。伯言、承明见到袁礼,流泪恳切,言辞辛苦,甚至心怀恐惧不安。’我听了后很失望,对此深感奇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圣人能没有过失,明智的人能自己察觉罢了。人的行为举措,怎么能全都做到恰到好处呢!肯定是我有伤害、违背大家心意的地方,自己疏忽没有察觉,所以各位才有疑虑困难。不然的话,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和各位共事,从年少到年长,头发都已经花白了,我认为内心和外表都足够坦诚,公私分明足以相互保全,道义上虽是君臣,恩情却像骨肉,荣耀福分、喜悦忧愁,都共同分享。忠诚就不隐瞒真情,智慧就不留下计谋,事情的是非曲直都应当共同承担,各位难道能从容不管吗!同船渡河,还能和谁交换!齐桓公做了好事,管仲没有不赞叹的,有了过失没有不劝谏的,劝谏不被采纳,就一直劝谏不止。如今我自省没有齐桓公的德行,而各位的劝谏还没说出口,却还抱着疑虑困难。从这一点来说,我比齐桓公还好得多,不知各位和管仲相比怎么样呢!”

小主,

冬季,十一月壬午日,魏国任命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十二月,蜀汉蒋琬出兵屯驻汉中。

乙丑日,魏明帝患病。辛巳日,立郭夫人为皇后。

当初,魏太祖(曹操)做魏公时,任命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都为秘书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于是他们掌管机密事务。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二人尤其受到宠信,都加授侍中、光禄大夫,封为本县侯。当时,魏明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多次发动军事行动,心腹重任都由这二人掌管;每当有大事,朝臣集会议论,常常让他们决定是非,选择可行的方案去执行。中护军蒋济上疏说:“我听说大臣权势太重,国家就危险了;身边亲信太亲近,自身就会受到蒙蔽,这是古代最重要的警戒。过去大臣掌权,朝廷内外动荡不安;陛下毅然亲自处理各种政务,群臣无不恭敬肃穆。大臣并非不忠诚,但威权落在下面,众人就会对皇上怠慢,这是形势发展的常态。陛下既然已经对大臣有所察觉,希望不要忘记身边的人。身边的人虽然忠诚正直、有长远考虑,未必比大臣贤能,至于逢迎讨好、迎合旨意,有时却很擅长。如今外面的人谈论,动辄就说中书省。即使他们恭敬谨慎,不敢与外臣交往,但有这个名声,还是会迷惑世俗之人。何况他们实际掌握着重要权力,每天在陛下眼前,倘若陛下因疲倦而对某些事做出决断,群臣见他们能改变事情走向,就会顺势迎合他们。一旦有了这个苗头,他们就会私下招揽党羽,褒贬毁誉必定兴起,功劳过失、赏罚奖惩必定会被更改,正直向上的人可能会被阻塞,曲意依附身边人的人反而会得志,他们凭借细微的机会进入,顺着形势发展而显露,陛下对他们亲近信任,就不会再猜疑察觉了。这是圣明的君主应当早已知晓的,对外多加留意,他们的形迹自然会显现;或许是朝臣害怕言论不合而受到身边人的怨恨,所以没人愿意上报。我私下希望陛下凝神静思,公正听取大臣的意见、全面观察近臣的言行,如果事情有不合情理、事物有不合实用的地方,就会改弦更张,远可与黄帝、唐尧比功,近可彰显武帝、文帝的业绩,岂能被身边亲信牵制呢!然而君主不能独自承担天下所有的事务,必须要有所托付;如果托付给一个大臣,除非有周公旦的忠诚、管仲的公正,否则就会有玩弄权术、败坏官职的弊端。如今能做柱石的大臣虽然少,但至于品行在一州中着称、智慧能胜任一官之职、忠诚守信、竭尽全力、各尽其职的人,还是可以一起驱使任用的,不要让圣明的朝廷有专任官吏的名声!”很可惜,魏明帝不听。

等到魏明帝病重,便开始考虑后事了,于是任命武帝的儿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魏明帝年少时与燕王曹宇关系很好,所以把后事托付给他。

刘放、孙资二人长期掌管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尤为不满;宫殿中有棵鸡栖树,二人互相说:“这棵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不知它还能活多久呢!”刘放、孙资害怕日后受到迫害,就在暗中谋划离间他们。燕王曹宇性情恭顺善良,诚恳地坚决推辞辅政之职。魏明帝召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为什么这样?”二人低头看了一眼对方,才回答说:“燕王实在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罢了。”魏明帝问:“那谁可以胜任辅政大臣的职位?”当时只有曹爽独自在魏明帝身边,刘放、孙资便趁机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征召司马懿参与辅政。”魏明帝问:“曹爽能胜任这个职位吗?”曹爽吓得流汗,一时间不能回答。刘放踩他的脚,在他耳边说:“臣以死侍奉国家。”魏明帝听从刘放、孙资的建议,想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又中途变卦,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宫劝说魏明帝,魏明帝又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刘放说:“陛下应当亲手写下诏书。”魏明帝说:“我病重,不能写。”刘放立即上床,握住明帝的手强行写下诏书,于是拿着诏书出来,大声说道:“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停留在宫中。”曹宇等人都流着泪出来了。

甲申日,下诏任命曹爽为大将军。魏明帝嫌曹爽才能不足,又任命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来辅佐他。当时,司马懿在汲县,魏明帝命令给使辟邪带着手诏去征召他。在此之前,燕王曹宇为魏明帝谋划,认为关中事务重要,应当派司马懿从轵关向西返回长安,事情已经施行。司马懿很快收到两份诏书,前后矛盾,怀疑京城发生了变故,于是急速入朝。

公元239年

春季,正月,司马懿到达京城,赶忙入宫觐见魏明帝。魏明帝握着他的手说:“我把后事托付给您,您要和曹爽一起辅佐幼子。死本来是可以忍受的,我强忍不死等待您,现在能够相见,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召来齐王、秦王二王给司马懿看,又指着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这就是他,您仔细看看,不要看错了!”又让齐王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叩头流泪。当天,便立齐王为皇太子。魏明帝不久后去世。魏明帝性格沉稳坚毅、聪明敏锐,凭自己的心意行事,选拔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摒弃浮华虚伪之人。出动军队、决定大事时,谋臣将相都佩服他的雄才大略。他记忆力特别强,即使是身边的小臣,他们的官阶、性情品行、经历事迹,以及他们的父兄子弟,一旦过目入耳,便终生不会遗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