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魏齐争衡与南齐国殇

公元497年春季,丙申日,北魏册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孝文帝在清徽堂设宴,谈及废太子元恂时,李冲谢罪说:“臣愧任太子师傅,未能尽到辅导之责。”孝文帝说:“朕尚且不能感化他的恶行,师傅何必谢罪呢!”

起初,尚书令王晏深受齐世祖的宠信重用,到齐明帝谋划废黜郁林王时,王晏立即欣然拥戴。郁林王被废后,明帝在东府与王晏宴饮,二人谈及时事,王晏拍着手说:“您过去常说我胆小,如今看怎么样?”明帝即位后,王晏自认为是辅佐新朝的功臣,常常非议贬低世祖时期的旧制。他身居朝廷首位后,处理事务大多独断专行,朝廷内外的重要职位,都任用自己的亲信,还屡次与明帝争执用人之事。明帝虽然因建国初期需要依赖王晏,但内心却是十分厌恶他。明帝曾整理世祖的宫中诏令,得到三百多封世祖给王晏的亲笔敕书,内容都涉及国家大事,又发现王晏劝谏世祖让明帝兼任吏部选官之事的奏疏,因此越发猜忌轻视他。始安王萧遥光劝说明帝诛杀王晏,明帝说:“王晏对我有功,而且没有定罪的理由。”萧遥光说:“王晏连武帝(世祖)都不能尽心辅佐,怎能忠心为陛下效力呢!”明帝听后沉默不语。接着,明帝便派遣心腹侍从陈世范等人出入街巷,打探民间对王晏的议论。王晏为人浅薄缺乏防备,一心希望能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多次召来相面之人给自己看相,说自己定会大富大贵;与宾客交谈时,总喜欢屏退旁人私下密谈。明帝得知这些情况后,就怀疑王晏想要谋反,于是产生了诛杀他的念头。

奉朝请鲜于文粲暗中揣摩明帝的心意,告发王晏有谋反之心。陈世范又向明帝上奏说:“王晏谋划在四年南郊祭天之时,与世祖过去的主帅在途中发动叛乱。”恰逢有老虎闯入郊祀祭坛,明帝就更加恐惧了。郊祀前一天,朝廷下令停止举行活动,先通知了王晏和徐孝嗣。徐孝嗣遵奉诏令,而王晏却上奏称“郊祀是国家大典,陛下务必亲自前往”。明帝因此更加相信陈世范的话。丙辰日,明帝在华林省召见王晏,将他诛杀,同时处死北中郎司马萧毅、台队主刘明达,以及王晏的儿子王德元、王德和。随后,朝廷下诏说:“王晏与萧毅、刘明达因河东王萧铉见识浅薄、能力微弱,谋划拥立他为主,让他空占皇位。”王晏的弟弟王诩担任广州刺史,明帝派遣南中郎司马萧季敞袭击并杀死了他。萧季敞是明帝的堂叔祖弟弟。萧毅生活奢侈豪放,喜好骑马射箭,被明帝所忌恨,所以借着这件事陷害他。河东王萧铉起初因年纪尚轻、才能薄弱,所以未被明帝杀害。萧铉上朝觐见时,常常弯腰鞠躬,不敢与明帝并肩站立、直视明帝。到这时,他年纪渐长,便因王晏之事被罢官,软禁在家,不许与外人交往。

郁林王即将被废黜时,王晏的堂弟、御史中丞王思远对王晏说:“兄长蒙受世祖的厚恩,如今却突然辅佐他人做这样的事;对方或许只是暂时借助您的权势,不知兄长将来如何自立!如果趁现在自尽,或许还能保全家族门户,不损害身后名声。”王晏说:“我正在喝粥,没功夫考虑这件事。”等到王晏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召集子弟聚会时,对王思远的哥哥王思征说:“隆昌末年,王思远劝我自尽;当时如果听了他的话,怎会有今天的地位!”王思远立刻回应说:“依照我的看法,现在自尽还不算晚!”王思远知道明帝表面上优待王晏,内心却已猜忌他有二心,便趁机对王晏说:“时事渐渐不同了,兄长难道没察觉吗?普通人大多不擅长为自己谋划,却善于算计别人。”王晏没有回应。王思远退下后,王晏才叹息说:“世上竟然有劝人去死的人!”十天后,王晏便败亡了。明帝得知王思远的话后,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升任他为侍中。

王晏的表弟、尉氏人阮孝绪也知道王晏必定会败亡,王晏多次登门拜访,他都躲藏起来不见。阮孝绪曾经吃到一种美味的酱,询问后得知是从王晏家得来的,便立刻吐了出来并倒掉了酱。等到王晏败亡后,有人就为阮孝绪担忧,他说:“我与王晏是亲戚,但没有结党营私,有什么可害怕的!”最终得以幸免。

二月,甲子日,齐明帝任命左仆射徐孝嗣为尚书令,征召征虏将军萧季敞为广州刺史。

癸酉日,孝文帝抵达平城,召见穆泰、陆睿的党羽进行审问,没有一人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当时的人都佩服任城王元澄的明察。穆泰及其亲信党羽全部被处死;孝文帝赐陆睿在狱中自尽,但宽恕了他的妻子儿女,只是将他们流放到辽西成为平民。

起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变旧有的习俗,并州刺史、新兴公元丕对此都不乐意;孝文帝因他是皇室元老,也不逼迫他,只是用大道理开导他,让他不要产生异议罢了。等到朝中大臣都换上了汉服,朝堂上满是穿红衣的官员,唯独元丕仍穿着胡服身处其中,后来才勉强戴上帽子、系上腰带,但仍不注重仪容修饰,孝文帝也不强迫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子元恂从平城将要迁往洛阳时,元隆与穆泰等人密谋留住元恂,趁机起兵封锁关口,图谋占据陉北地区。元丕在并州,元隆等人把他们的密谋告诉了他。元丕表面上担心事情不能成功,口中虽然反驳劝阻,内心却颇为赞同。等到事情败露,元丕跟随孝文帝抵达平城,孝文帝每次审问穆泰等人时,常常让元丕在一旁观看。有关部门上奏说元业、元隆、元超的罪行应当灭族,元丕应当连坐治罪。孝文帝因曾下诏许诺元丕不死,便免去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平民,留下他的后妻和两个儿子,让他们居住在太原,处死了元隆、元超以及他们的同胞兄弟元乙升,其余亲属流放到敦煌。起初,元丕、陆睿与仆射李冲、领军于烈都曾受到孝文帝“不死”的诏命。陆睿被诛杀后,孝文帝赐给李冲、于烈的诏书中说:“陆睿的谋反叛逆之心,是他自己背弃天地鬼神的结果;违背誓约的是他,与朕无关。谋反叛逆不同于其他罪行,即便朕想怜悯宽恕,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朕仍不忘当初的誓言,准许他在别府自尽,免去他的妻儿被处死的刑罚。元丕的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带头作乱,连坐应当处死,朕特意宽恕他们贬为平民。朕原本期望与他们始终同心,没想到他们自己弃绝情义,违背朕的心意,实在令人悲痛!因此特意告知你们,想必你们不会感到奇怪。除了谋反之事,朕对你们的信任如白日般明朗。”李冲、于烈都上奏表谢恩。

对此,司马光说:授予或削夺爵位俸禄,决定生杀赏罚,这是君主驾驭臣子的重要权柄。因此古代圣王的制度规定,即使是亲属、故旧、贤才、能臣、功臣、贵族、勤吏、宾客,倘若犯了罪,也不会直接赦免,必定要在朝廷上商议,该赦免就赦免,该宽恕就宽恕,该判刑就判刑,该处死就处死。刑罚的轻重根据情节而定,政令的宽严顺应时势。所以君主能够施予恩惠而不丧失威严,臣子能够免于罪责而不敢自恃有功。到了北魏却不是这样,对于功勋显贵的大臣,常常预先许诺他们不死;让他们因此骄横而触犯刑律,之后又顺势将他们诛杀。这是用不讲信用的政令引诱臣子陷入死地啊。刑罚政令的失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当时,代郡的旧贵族大多与穆泰等人勾结谋反,只有于烈一族没有参与其中,孝文帝因此更加器重他。孝文帝考虑到北方酋长以及作为人质的王子们畏惧炎热的天气,便准许他们秋季到洛阳朝见,春季返回部落,当时的人称他们为“雁臣”。

北魏废太子元恂被废后,颇为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奏表,告发元恂又与身边的人谋划反叛,孝文帝派遣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奉诏令携带椒酒前往河阳,赐元恂自尽,用粗陋的棺材和普通的衣服收敛他的尸体,埋葬在河阳。

癸未日,北魏大将军、宋明王刘昶在彭城去世,朝廷追赠他九锡之礼,用特殊的礼仪安葬他。

五月,壬戌日,北魏征调冀、定、瀛、相、济五州的兵马二十万,准备入侵南齐。

北魏穆泰谋反时,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他通谋,大赦之后事情败露,穆罴被削夺官爵,贬为平民。穆罴的弟弟、司空穆亮将府中事务托付给司马慕容契,上奏表弹劾自己,孝文帝下诏优待,不允许他辞职;穆亮坚持请求不已,癸亥日,孝文帝准许穆亮退位。

秋季,七月,甲午日,北魏册立昭仪冯氏为皇后。皇后想要以母亲的身份抚养太子元恪;元恪的母亲高氏从代郡前往洛阳,在共县突然去世。

八月,齐明帝追尊景皇(父亲萧道生)的生母王氏为恭太后。甲戌日,北魏在华林园举行军事演习;庚辰日,大军从洛阳出发。孝文帝任命吏部尚书任城王元澄留守洛阳;让御史中丞李彪兼任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共同主持留守朝廷的事务。授予彭城王元勰代理中军大将军之职,元勰推辞说:“亲疏之人一并任用,是古代的治国之道。臣是什么人,能屡次受到这样的恩宠任命!从前陈思王曹植请求任用却未获准许,愚臣没有请求却得到任命,命运的穷通相差多么遥远啊!”孝文帝大笑,握住元勰的手说:“曹魏的二曹(曹丕、曹植)因才能名声相互猜忌,我与你因道德品行彼此亲近。”

齐明帝派遣军主、直阁将军胡松协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驻守赭阳,派遣军主鲍举协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驻守舞阴。

北魏任命氐族首领杨灵珍为南梁州刺史。杨灵珍率领全州投降南齐,将母亲和儿子送到南郑作为人质,派遣弟弟婆罗阿卜珍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余人袭击北魏武兴王杨集始,杀死杨集始的两个弟弟杨集同、杨集众;杨集始处境困窘危急,请求投降北魏。九月,丁酉日,孝文帝任命河南尹李崇为都督陇右诸军事,率领数万兵力讨伐杨灵珍。

起初,北魏迁都洛阳时,荆州刺史薛真度劝说孝文帝先攻取樊城、邓州。薛真度领兵入侵南阳,被太守房伯玉击败。孝文帝大怒,认为南阳只是个小郡,却立志一定要消灭它,于是领兵向襄阳进发;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路大军前后相继,兵力号称百万,行军时的呼号声震动大地。辛丑日,孝文帝留下众将攻打赭阳,亲自领兵南下;癸卯日,抵达宛城,连夜袭击外城,将其攻克。房伯玉据守内城抵抗。孝文帝派遣中书舍人孙延景对房伯玉说:“我如今要统一天下,不像以往那样冬来春去。不攻克此地,终究不会北返。你这座城池正挡在我的进军之路前,不可能不先攻取;长远来看不过一年,短期只需一个月。封侯受赏或是身首异处,全在你一念之间,应当好好谋划!况且你有三条罪状,现在让你知晓:你当初侍奉武帝(萧赜),受到非同寻常的宠信,却不能尽忠效死,反而向他的仇敌(齐明帝)屈膝,这是第一条罪状;近年薛真度前来,你打伤我的偏师,这是第二条罪状;如今我御驾亲征,你却不束手就擒,这是第三条罪状。”房伯玉派遣军副乐稚柔回应说:“承蒙你要率军围攻,扬言必定攻克。我本是卑微常人,能抵抗大国的威严,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外臣承蒙武帝提拔,怎敢忘记恩德!但继位的君主(郁林王)丧失德行,当今皇上(齐明帝)光大继承大宗,不仅顺应了亿万百姓的深切期望,也秉承了武皇的遗愿;因此我竭尽微薄之力坚守节操,不敢有所违背。以往北魏军队深入我国境内,侵扰边境百姓,我便激励将士们坚守职责。反躬自省,不应受到指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宛城东南角的护城河上有一座桥,孝文帝领兵从桥上通过。房伯玉派遣数名勇士,身穿五彩斑纹的衣服,头戴虎头帽,埋伏在桥洞下,突然冲出袭击,孝文帝的人马都受惊骚动;孝文帝召来擅长射箭的原灵度射击,勇士应声倒地而死,孝文帝才得以脱险。

李崇劈山开路,兵分几路,出其不意地对氐族军队发起进攻,内外夹击;氐族各部纷纷抛弃杨灵珍四散逃回。杨灵珍的兵力损失过半,李崇进军占据赤土。杨灵珍派遣堂弟杨建率领五千人驻守龙门,自己率领一万精锐勇士驻守鹫硖;在龙门以北数十里的范围内,砍伐树木堵塞道路;在鹫硖的山口,堆积粗大的木头和滚石,凭靠悬崖向下投放,以抵御北魏军队。李崇命令统军慕容拒率领五千人从其他道路连夜袭击龙门,将其攻破。李崇亲自攻打鹫硖,杨灵珍接连战败逃走;李崇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女,于是攻克武兴。南齐梁州刺史阴广宗、参军郑猷等人领兵援救杨灵珍;李崇迎击,大败南齐军队,斩杀杨婆罗阿卜珍,生擒郑猷等人;杨灵珍逃回汉中。孝文帝得知后,高兴地说:“让我没有西顾之忧的人,就是李崇啊。”任命李崇为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安抚招集当地百姓。

丁未日,孝文帝从南阳出发,留下太尉咸阳王元禧等人继续攻打宛城。己酉日,孝文帝抵达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据城抵抗。冬季,十月,丁巳日,北魏军队攻打新野,未能攻克,于是修筑长墙包围城池,派人对城中喊话:“房伯玉已经投降,你为何还要独自顽抗,招致粉身碎骨!”刘思忌派人回应说:“城中的兵力和粮食还很充足,没空听你们这些小贼的废话!”北魏右军府长史韩显宗率领另一支部队驻守赭阳,成公期派遣胡松率领蛮族军队攻打他的营寨,韩显宗奋力作战,击败南齐军队,斩杀副将高法援。韩显宗抵达新野,孝文帝对他说:“你击败敌军、斩杀将领,极大地增强了我军的气势。我正在攻打坚固的城池,你为何不发布捷报?”韩显宗回应说:“近来听闻镇南将军王肃俘获了两三名敌军、几匹驴马,都要发布捷报;我在东观任职时,私下常常嘲笑这种做法。近来虽然仰仗陛下的神威,击溃了丑恶的敌寇,但我兵力薄弱,擒获斩杀的敌军并不多。如果再大肆张扬,虚夸战功,效仿那些不该效仿的行为,我的罪过就更大了。我之所以不敢这样做,只是向陛下禀明战况罢了。”孝文帝更加赏识他的贤德。

齐明帝下诏命令徐州刺史裴叔业领兵援救雍州。裴叔业上奏说:“北方人不乐意远征,只喜欢抢劫掠夺。如果入侵北魏边境,那么侵犯司州、雍州的北魏军队自然会分兵救援。”齐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裴叔业领兵攻打虹城,俘获男女四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