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托育难题

王瑶的户口顺利办了下来,白纸黑字地印在了王家的户口本上,成了这个家名正言顺的一员。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了全家人面前——谁来照顾她?

清晨,一家人围着桌子吃早饭,气氛却不如往日轻松。小瑶瑶被暂时放在里屋的床上,由王玥隔着门帘时不时跑进去看一眼。

李秀兰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我这饭店的活儿,一站就是一天,请假久了肯定不行。红儿在纺织厂,流水线的活儿也停不下来。超儿和建国更不用说,厂里都指着他们。” 她说着,目光扫过正在乖乖喝粥的王刚和王玥,“这两个小的还要上学,总不能天天带着妹妹去学校。”

王建国放下筷子,沉声道:“这几天多亏了隔壁刘婶子搭把手,可人家也有人家的活儿,总不能长期麻烦人家。” 刘婶子是热心肠,但这几天一边帮看着瑶瑶,一边还要忙自家的事,也累得够呛。

“要不……我试试跟车间主任说说,看能不能调整下班次?”王红犹豫着开口,但自己也觉得希望不大。纺织厂的女工多,各有各的难处,调班谈何容易。

王刚突然举起小手:“妈,我不上学了,我在家看妹妹!”

李秀兰哭笑不得,轻轻拍了下他的脑袋:“瞎说!学必须上!你想跟你爸似的,一辈子当个大老粗?”

王超一直安静地听着,心里也在快速盘算。他知道,在这个没有专业托儿所、保姆行业也几乎不存在的年代,双职工家庭照顾婴幼儿是个普遍难题。系统能提供物资,却变不出一个全天候的看护人来。

“爸,妈,姐,”王超开口,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我有个想法,你们看行不行。”

“咱们这条巷子,还有附近,像咱家这样两口子都上班、家里有小孩没人看的,肯定不止一户。光靠邻里偶尔帮忙,不是长久之计。”

王建国点点头:“是这样,老张家、前头李工家,都为这个发愁。”

王超继续道:“我在想,咱们能不能跟街道办反映一下这个情况?看看能不能由街道出面,组织一下,办个临时的、小范围的幼儿寄托点?就在居委会那间空房子里,找一两个家里负担轻、有耐心、信得过的婶子或者奶奶,统一照看这几家的孩子。各家按情况出点钱或者粮食,也算给帮忙照看的人一点补贴。”

这个想法有些超前,但并非异想天开。在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鼓励参加生产建设的背景下,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本身就是各单位和基层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

李秀兰眼睛一亮:“这……这能行吗?街道办能同意?”

王红也觉得有点希望:“要是真能办起来,那就太好了!咱们出点钱也愿意!”

王建国沉吟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超儿这个思路,倒是可以试试。这不光是咱们一家的事,是好几家职工的实际困难。以咱们厂和街道的关系,我去找街道主任谈谈,反映一下群众的呼声,或许能成。”

他看向王超,眼神中带着赞许:“你小子,脑子是活。不光想着自己家,还能想到大家。”

王超笑了笑:“爸,我也是被逼出来的。再说,要是真能办成,对咱们厂稳定职工队伍也有好处。”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王建国就带着几位同样有此困扰的职工(主要是钢铁厂和玻璃厂的),一起去了街道办。他们详细反映了双职工家庭幼儿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由街道牵头组织互助托育点的初步设想。

街道办主任起初也有些犹豫,觉得这事没先例。但在王建国等人摆事实、讲道理,强调这是关系到生产建设和职工安心的“大事”后,主任的态度松动了。尤其是当王建国提到,玻璃厂副厂长王超家也面临同样问题,并且愿意协助推动时,主任更加重视起来。王超如今在县里也算是个有名有姓的年轻干部,他的态度有一定分量。

经过几次沟通和实地考察,街道办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利用居委会的一间闲置房间,开办一个临时的“职工幼儿互助照看点”,由街道出面聘请两位口碑好、有育儿经验的退休职工家属担任保育员,费用由入托幼儿的家庭共同承担,街道给予少量补贴。

消息传开,附近几条巷子的双职工家庭都拍手称快。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可靠的地方安置幼小的孩子。

几天后,王瑶,这个王家最小的成员,在全家人的护送下,成为了这个简陋却充满温情的街道托育点的第一批“学员”之一。李秀兰和王红上班时,把她送过去;下班后,再去接回来。王刚和王玥放学早,有时也会跑去托育点,扒着窗户看看妹妹。

看着小瑶瑶在托育点被照顾得很好,不再需要时刻依赖邻居的临时帮衬,王家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王超看着母亲和姐姐脸上重新露出的轻松笑容,深感自己这个提议的价值。解决一个家庭的难题,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善心,更是一个契合时代背景、能够落地的智慧方案。

生活,就在这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稳步向前。

第二百二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