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人心丈量

分房方案的第二次公示,像一块经过初步打磨的璞玉,虽然仍有棱角,但终究显出了大致公允的模样。工人们围着黑板报,不再像第一次那般激烈争论,更多的是默默计算,低声比较,眼神里少了些戾气,多了些审慎的权衡。躁动的情绪如同被一场细雨安抚,渐渐沉淀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这纸面上的条款,化作一杆能够精准丈量每一户困难程度的“公平秤”。这项工作,远比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要精细和复杂,它考验的是耐心、细致,更是对人心和人情的洞察。

各车间、后勤科和工会联合组成的核查小组迅速成立。成员里有像老张头这样德高望重、熟悉各家情况的老工人,有工会里善于调解、心细如发的女干部,也有后勤科负责管理厂区原有少量旧宿舍、对住房情况有底账的办事员。王超和马厂长再三强调:“核查,不是去挑刺,是去核实情况,倾听困难。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有人情味儿。”

核查工作开始了。小组成员们拿着厚厚的登记表,利用工余时间,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

第一家,是住在离厂区三里多地一个旧祠堂偏房里的老钳工周师傅家。低矮的房屋阴暗潮湿,墙壁上糊着发黄的旧报纸,也挡不住渗出的霉斑。一家五口挤在通铺上,唯一的桌子既是饭桌,也是孩子写作业的地方,角落里堆着舍不得扔的破烂家什。周师傅的老伴拉着女工会干部的手,未语泪先流:“同志,不怕你们笑话,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就盼着厂里能有个遮风挡雨的窝啊……”

第二家,是双职工小李家。他们租住在县城边缘一户人家的阁楼上,楼梯陡峭狭窄,阁楼低矮,大人直不起腰。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五岁,只能在楼下房东家的堂屋里蹭一角地方写写画画,常常被来往的人打扰。小李媳妇红着眼圈说:“我们就想有个稳定的地方,让孩子能安心写个字……”

第三家,是技术骨干小陈家。他虽是单身,但一家子从乡下投奔他来,父母年迈,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暂时挤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转身都困难。他本人为厂里的技术革新立过功,按方案有贡献加分,但眼前的居住窘境,同样触目惊心。

也有不那么“典型”的情况。核查小组来到一户姓赵的工人家,他家住的是自家的老宅子,虽然也是平房,但房间还算宽敞,只是年代久远,有些破旧。赵师傅搓着手,言辞闪烁:“同志,你看我这房子,屋顶椽子都朽了,说不定哪天就塌了,也是困难户啊……”同来的老张头不动声色地围着房子转了一圈,又看了看屋里新打的家具,心里便有了数。他没有当面戳穿,只是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下房屋结构、新旧程度,以及观察到的情况。

核查过程中,有真诚的倾诉,也有刻意的夸大;有实实在在的困难,也有想要搭便车的心思。核查小组的成员们谨记叮嘱,不轻易下结论,只是客观记录,仔细查看,耐心询问。他们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周边村落,将每一户职工的居住现状,如同绘制地图般,一点点清晰地勾勒出来。

与此同时,各车间也开始对工龄、荣誉贡献等进行紧张的核实和初步计分。这项工作相对清晰,有档案可查,有奖状为证,但同样需要一丝不苟,防止错漏。

王超也没有闲着。他除了统筹全局,也亲自跟着核查小组跑了几户情况比较复杂或有争议的家庭。他亲眼看到那些拥挤、破败的居住环境,听到工友们朴实而迫切的期盼,心中那份要把这件事办公平、办好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也遇到了像赵师傅那样试图“争取”一下的,他便会耐心地解释政策,强调公平原则是针对所有职工的,不能因为个人情况而随意开口子。

几天后,所有的核查和初步计分工作基本完成。一份包含每户职工家庭情况、现有住房详细描述、初步困难等级评定以及各项分数汇总的明细表,被整理了出来。

紧接着,民主评议会在厂里那间最大的会议室召开。除了领导小组成员,更多的是由各车间无记名投票选出来的工人代表,他们构成了评议和监督的主体。会议的气氛严肃而认真。

核查小组逐一汇报走访核实的情况,特别是那些界限模糊、可能存在争议的户。比如赵师傅家,核查人员如实汇报了房屋结构尚可、近期还有财力添置新家具的情况。工人们代表们低声议论,最后大多数认为,赵师傅家的困难程度,远不如那些租住在危房或人均面积极低的家庭,不应列入最优先的序列。

又比如,有一户工人,家里人口多,住得也确实挤,但核查时发现,其本人有酗酒赌博的恶习,劳动纪律涣散,车间评价很低。评议会上,有人提出,这样的人若优先分房,对那些勤勤恳恳、遵纪守法的工人不公平。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在方案框架内,给予了适当的劳动态度扣分,并在评议意见中予以注明。

小主,

也有令人动容的特殊情况。一位姓吴的老师傅,工龄长,家里住房也困难,但他主动找到评议小组,声音沙哑地说:“我虽然困难,但车间里的小刘,一家六口租住在牲口棚隔壁,那味道……那环境……比我还难。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熬一熬,先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年轻人吧。”这种高风亮节,让在场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评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时有争论,但在“困难优先、贡献优先、公平公开”的大原则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仔细掂量,反复讨论。王超和马厂长主要扮演引导和协调的角色,确保评议不偏离方向,充分尊重工人代表的意见。

最终,结合计分排序和民主评议意见,第一轮分房的初步名单和房号选择顺序,终于确定了下来。

当这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期望的最终名单在厂区最显眼的位置张榜公布时,工人们再次蜂拥而至。这一次,气氛截然不同。有人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前列,激动地握紧拳头,眼眶泛红;有人仔细核对自己的分数和排名,虽然略有失落,但看到排在自己前面那些确实更困难的家庭,也只能叹口气,默默接受;也有人为自己车间里那些公认的困难户能分到房子而感到欣慰。

小陈挤在人群里,心跳如鼓。她的目光在名单上急切地搜寻着,终于在中后段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分数。她轻轻叹了口气,有些失望,但看着排在前面的那些名字,想到核查时看到的周师傅家、小李家的情况,她又觉得这个结果,似乎也是公平的。至少,她看到了希望,知道了自己的位置。

“没关系,”她对自己说,“这次没轮上,还有下次。厂里不是说以后还会建吗?”

王超站在办公室窗口,望着楼下榜单前涌动的人潮,看着那些或喜或忧,但总体上趋于平静和接受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第一轮的分房,远非终点,后续的房号选择、搬迁入住,乃至未能分到房的工人的情绪安抚和未来期望的维系,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但无论如何,这艰难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用制度和程序,加上深入细致的工作和相对透明的操作,初步抚平了因资源稀缺而可能引发的剧烈震荡。这杆丈量人心的“公平秤”,第一次称出了它的分量。它称的不仅是住房的困难程度,更是公道人心,是集体的凝聚力。而这,或许比建成几十栋楼房本身,意义更为深远。

(第二百六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