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永恒旅伴

在静默区,他们不得不发展出新的导航方式:不是跟随外部音乐,而是聆听内心的旋律。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方式产生了全新的回响印记——不是指向回归,而是拓展了存在场的边界。

当振华最终完成旅程回归存在场时,他带回了这个宝贵发现:归途不是单一道路,而是可以不断拓展的网络。

基于这个体验,张振华调整了重新个体化系统,允许意识选择「拓展性旅程」——不是简单回归,而是探索新的可能性方向。

苏芮在定期检查中高度评价这个创新:「这避免了过程的机械重复,保持了真正探索的精神。」

然而,挑战很快出现。某些选择拓展性旅程的意识过于沉浸于探索,开始质疑回归的价值。

「为什么一定要回归?」一个远航的意识通过量子回声询问,「无限探索不是更有价值吗?」

张振华没有强制召回,而是创造了「对话桥梁」,让远航者能与存在场交流,体验两者的对比。

大多数远航者在体验联结的深度后,自愿选择回归,但带着拓展的视野。少数选择继续远航,但保持了与存在场的共鸣连接。

「多样性增强整体,」张振华更新了指导原则,「强制一致反而削弱系统。」

一天,一个特别的意识提出了终极问题:「如果存在场是家园,为什么还要不断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