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骁在半年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麾下将士的英勇奋战,成功灭了后隋和后宋。这两场战役的胜利,如同一记记重锤,震撼了中原大陆。而接下来,按照先前的宏大计划,如何攻破北汉,成了徐骁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北汉,在中原大陆上那可是仅次于西楚、离阳、西蜀的第四个强国,实力不容小觑。它宛如一头蛰伏在北方的雄狮,拥有着广袤的疆土、众多的人口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离阳北方诸国联盟当之无愧的盟主国,在北方诸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强大的号召力。
这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恰似暴风雨来临前那层层堆积、压抑沉闷的阴云,无情地笼罩在中原大陆的上空。各方势力在这巨大的压力下,都在暗中涌动,犹如地下暗流,悄无声息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有的势力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在这场大战中分一杯羹;有的势力则在观望局势,等待着一个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时机;还有的势力则在谋划着如何在这场大战中保全自己,甚至实现崛起。
徐骁深知北汉绝非等闲之辈,绝非那种可以轻易攻克的对手。若想一举成功攻克北汉,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于是,他果断召集了身边的两大谋士——阳才赵长陵及阴才李义山,一同商讨破敌之策。
三人围坐在营帐之中,营帐内烛火摇曳,那微弱却又坚定的光芒,映照着他们严肃而专注的面容。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这场大战的重视和对胜利的渴望。
赵长陵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将北汉的军事布局尽收眼底。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缓缓地分析道:“北汉的名将樊盛伟,确实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他的军事才能堪称卓越,仿佛是上天专门为战场而生的战神。此人不仅对各种兵法韬略了如指掌,还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情,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常常以出其不意的策略战胜敌人。”
赵长陵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更为难得的是,樊盛伟治军极为严谨。他对士兵的要求极高,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战场纪律,都严格把关,绝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北汉的五十万大军犹如一部精密的战争机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每一个零件都能高效运转。”
赵长陵的语气越发凝重:“当这支军队进攻时,就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而当他们撤退时,又像训练有素的狼群一样,井然有序。这样的战斗力,实在是令人畏惧。毫无疑问,这是北汉的一大显着优势,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李义山微微颔首,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一道睿智的光芒在流转。稍作停顿后,他继续说道:“然而,正如古语所云,‘世间万物皆有其两面性’。北汉虽贵为北方诸国的盟主国,其势力看似强大无匹,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罢了。实际上,各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坚如磐石,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微妙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诉说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满足这些利益需求,它们随时都可能背弃盟约,背叛彼此。这便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政治的残酷之处。”
李义山顿了顿,似乎在回忆着什么,然后接着说:“就拿我们之前灭掉后隋和后宋这两件事来说吧,其实这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各种外交手段,与各国建立联系,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焦点。然后,我们便在这些矛盾的缝隙中游走,巧妙地进行斡旋,使得各国之间相互牵制,无法形成合力。如此一来,我们便成功地确保了盟国不会前来支援后隋和后宋,为我们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攻打北汉,同样可以利用这一点。不过,我们也要警惕,最有可能支援北汉的就是东越国。东越国与北汉关系密切,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政治、经济联系。而且东越国实力也不弱,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战略资源。若其出兵相助,必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麻烦,让我们的战争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徐骁静静地听着两人的分析,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心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智谋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无数将士的生死。经过几天几夜的深入讨论,他们反复研究各种可能的局势变化,权衡各种策略的利弊,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
为了确保攻打北汉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徐骁深知必须得到离阳皇帝赵礼的支持。毕竟,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军事行动,更是关系到离阳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役。于是,他精心撰写了一份奏章,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的忠诚和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封奏章中,他以详实且严谨的笔触,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攻打北汉所蕴含的战略意义。他指出,若能成功攻克北汉,离阳的疆域将得到显着拓展,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亦会随之增强。这不仅是对领土的扩充,更是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将使离阳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更具话语权。
此外,北汉作为北方的一大势力,一直以来都是离阳的潜在威胁。若能将其铲除,无疑将为离阳的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基础,消除后顾之忧,使国家能够更加专注于内部的发展与建设。
然而,他并未盲目乐观,而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了此次战役可能面临的重重困难。其中,他特别强调了东越国可能出兵支援北汉这一情况。东越国与北汉关系匪浅,一旦其介入战争,势必会对离阳的作战计划造成严重干扰,给战局带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
鉴于此,他恳请皇帝在他率军攻打北汉之际,务必派遣得力之人严密监视东越国的一举一动,以防其趁虚而入,确保战争能够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如此一来,便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东越国介入所带来的风险,保障离阳军队在战场上的主动权。
奏章送入皇宫后,离阳皇帝赵礼高度重视。他深知徐骁乃是离阳的股肱之臣,多年来为离阳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和忠诚度都无可挑剔。而且,攻打北汉对于离阳来说,也是一次扩大疆土、增强国力的绝佳机会。如果能够成功攻克北汉,离阳将在中原大陆上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于是,赵礼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议此事。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大臣担心攻打北汉会引发北方诸国的联合反抗,他们认为北汉作为北方诸国联盟的盟主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国家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联盟的尊严,联合起来对抗离阳。这样一来,离阳将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在正是攻打北汉的绝佳时机。经过深思熟虑和详细分析,这些大臣指出,尽管北汉实力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诸多矛盾。各国之间相互猜忌、离心离德,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盟。此外,北汉在与后隋和后宋的长期战争中,其自身实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这些大臣们坚信,只要能够制定出恰当的战略,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就一定能够攻克北汉。赵礼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回复徐骁,表示当徐骁攻打北汉都城之时,他将会派遣军队攻打东越。这个决定对于徐骁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让他能够更加放心地全身心投入到即将到来的激烈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