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来西南这边协助项目郑文渊喝了口茶,笑着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自带分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说几句吧。我和秦念同志算是有过一面之缘,也详细了解过她做的一些工作。
评价人才,学历、身份固然是参考,但不能唯学历论,更不能被身份框死。特殊时期,更要打破常规。”
他看向钱高工和李干事,目光锐利却又带着笑意:“我们现在很多项目卡脖子,卡在哪里?有时候恰恰卡在太过按部就班,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想象力。
秦念同志能想到用土法子校准炮队镜,能提出‘信息为王’(他略有耳闻),这说明她具备一种难能可贵的战略眼光和解决问题的灵气!
我们所里,按图索骥的技术员不缺,缺的就是这种能开创新局面、能啃硬骨头的人!”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能特事特办?我看,可以以一个‘特邀技术助理’的形式,先请秦念同志参与一些小型、非核心的项目试试看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的能力,需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验证。我个人,”他顿了顿,语气郑重,“愿意为秦念同志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可靠性做推荐和担保。”
“老狐狸”一番话,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还主动承担了责任,直接把李干事的条条框框和钱高工的担忧堵了回去。
孙组长立刻点头表示赞同:“郑老说得对!我完全同意!秦念同志正是我们需要的创新人才!”
李干事和钱高工面面相觑,最终也不再强烈反对。
郑老的威望和担保,分量太重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秦念被第三军工研究所特聘为“特邀技术助理”,参与的第一个任务是一个关于某型老旧短波电台维护改进的小项目,暂时不涉及核心机密,但允许她接触相关的非密级技术资料和部分实验场地。
消息传开,家属院再次沸腾了!
秦念站在自家小院里,看着手中那份墨迹未干的聘书,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副更重的担子,以及…一个能够更接近核心、真正大展拳脚的平台!
接下聘书还没去正式上班时,秦念的生活节奏似乎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里的重心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