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量产风暴与将星瞩目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日夜不息,飞溅的金属碎屑在灯光下如同燃烧的火星。他的徒弟小刘每次都默默地把师傅凉了的饭菜热了又热,守在车间门口。

陈帆的电源组则面临着最大的稳定性压力。他引入了“争气芯”生产中使用的老化测试流程,每一块“微光高压堡”都必须经过连续48小时的高低温、振动极限测试,不合格的直接报废,没有丝毫通融。

就在这片忙得脚不沾地的氛围中,吴思远成了研究所一道新的风景线。

他换上了和大家一样的蓝色工装,袖口沾着油污,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主动找到李文军,要求参与光学耦合的瑕疵排查。

起初,还有年轻技术员对他心存芥蒂。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位“吴工”是来真格的。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国际标准的熟悉,帮着李文军优化了几个关键的工艺参数,将耦合良品率又提升了两个百分点。

在讨论“微光高压堡”的纹波抑制时,他甚至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在国外接触过的几种特殊滤波电路设计思路,让陈帆眼前一亮。

一次,在解决一个棘手的图像噪点问题时,吴思远和李文军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吴思远坚持认为是电源干扰,李文军则倾向于光学串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几乎要拍桌子。

“李工,数据!拿数据说话!”吴思远指着示波器。

“数据就在这儿!你看这个尖峰,明显是光反馈……”李文军毫不相让。

最终,在秦念的协调下,两人带着各自的支持者,分头搭建模拟测试环境。结果证明,两人判断的因素都存在,是耦合效应。问题找到后,吴思远主动拍了拍李文军的肩膀:“老李,还是你经验老到,想到了串扰这一层。”

李文军也笑了笑,递过一支烟:“吴工,你对电源纹波的敏感度,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这种基于技术、目标一致的争吵与合作,反而极大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也让吴思远真正开始融入这个集体。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为攻克难题而沸腾的科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