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的日子,天公作美,碧空如洗。
“星火”研究所内外,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肃穆的警戒和井然有序的准备工作正在依次展开。
上午九时整,一个由五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入研究所大门。车门打开,几位神情不怒自威的老将军,在郑文渊和总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迈步下车。
为首的,正是“泰山”首长。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目光扫过前来迎接的赵康、秦念等人,微微颔首,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去车间,看东西。”
“是!首长请!”赵康深吸一口气,在前引路。
一行人径直走向“猫眼”的总装车间。
隔着巨大的隔音玻璃墙,车间内灯火通明,一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正在平稳运行。穿着防静电服的技术工人们在全神贯注地操作,没有人因外面的动静而分心。机械臂精准地搬运着部件,检测仪器发出规律的蜂鸣。
“这里是光学耦合工序,”秦念作为主要讲解人,声音清晰稳定地传入每位首长耳中,“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纳米气凝胶填充技术,实现了镜组与像管之间分子级别的光学接触,彻底消除了传统胶合工艺可能产生的气泡和应力形变,这也是‘猫眼’图像如此清晰、无光晕的关键之一。”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将军,是主管装备的副总参谋长,他凑近玻璃,仔细看着里面工人戴着放大镜操作的场景,问道:“良品率如何?战时能否保证快速补充?”
“报告首长!”李文军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洪亮,“目前耦合工序良品率已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二以上!并且,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战时应急生产预案和零部件储备方案,关键岗位实行双岗备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维持不低于平时百分之七十的产能!”
副总参谋长满意地点了点头。
来到电源模块组装区,陈帆向首长们展示了那个小巧的“微光高压堡”和严苛的老化测试流程。
“泰山”首长拿起一个成品,在手里掂了掂:“这么小?比我们现役的电源模块轻了至少一半。输出稳定吗?”
“稳定!”陈帆信心十足,指着测试数据,“纹波系数低于万分之五,效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并且内置了过压、过流、短路多重保护,安全可靠!”
当队伍走到结构组件加工区时,场面最为震撼。张海洋带着他的钳工团队,正在用那几套土法上马的冲压模具和仿形夹具加工“龙鳞甲”外壳。
虽然引入了工具,但很多精细的修边和抛光,依然依赖老师傅们的手艺。小锤敲击的叮当声、锉刀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和金属质感的劳动乐章。
“这是……纯手工雕刻?”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将军(负责后勤装备的)忍不住问道,他俯下身,仔细看着一位老师傅正在用刻刀精修一片“龙鳞”的轮廓,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传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