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报告风波与“意外”收获

若是几个月前,吴思远可能会陷入纯理论辩驳。但此刻,在“星火”经历了实践锤炼后,他的思维方式已彻底改变。

他平静地听汉斯说完,才拿起话筒:“感谢穆勒博士提出的宝贵意见。您引用的研究成果确实非常前沿。”

他话锋一转:“然而,理论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逻辑自洽,更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指导实践,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工程问题。”

他声音提高,带着在“星火”养成的笃定:“穆勒博士的模型,建立在若干理想假设之上。但在实际的器件制备中,我们面对的是存在缺陷的材料、非理想的工艺环境。过分追求理论的极致完美,有时反而会让我们忽略工程实践中更关键的因素——比如工艺容差、成本控制和系统的鲁棒性。”

他结合在“星火”参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时的感悟(隐去具体项目),阐述了如何在理论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

“因此,我认为,”吴思远总结道,“我们的模型,在它所适用的工程实践范围内,是有效且可靠的。当然,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但在那之前,我们或许更应关注如何将现有知识,更快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的回答,站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层面上,既回应了质疑,又展现了务实态度。会场安静片刻,随即响起掌声,尤其是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更是用力鼓掌。

汉斯博士张了张嘴,最终耸了耸肩,没再争辩。

这时,来自东南亚的拉赫曼博士拿起了话筒:“我完全赞同吴博士的观点!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太迷信那些漂亮的模型和昂贵的设备了!吴博士强调理论结合实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科学精神!”

拉赫曼的支持,扭转了会场气氛。报告环节结束,拉赫曼主动走到吴思远身边握手。

“吴博士,你说得太好了!”拉赫曼感慨,“那些西方公司,就知道卖给我们天价的设备,还有一堆用不上的‘高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