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师眉头紧锁,“那是核心证据,但如何在不惊动他的情况下拿到?”
就在一切有序展开时,赵永辉隐隐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多年在风波中屹立不倒,让他养成了一种近乎野兽般的直觉。
他立刻意识到,近期那看似“常规”的项目审查和老家那边的“安全排查”,绝非巧合,其背后必然指向他自己。
他利用自己在农科院和学术圈的影响力,开始在内部小范围“吹风”。他暗示有“外部势力”或因“眼红农科院成绩”,或因“历史遗留问题”试图对他进行不实举报,破坏农科院的稳定与发展。
他表现得异常“坦荡”和“委屈”,主动向院党组“汇报思想”,请求组织澄清,反而将压力给到了调查方。
同时开始与他在省里的“关系”进行了更紧密的密会。他不仅仅是打探消息,而是直接请求“保护”。
他声称自己正遭到不公正的调查,是有人想借历史问题整人,破坏当前科研的大好局面。
那位“关系”虽然不便直接干预,但通过某些渠道,向负责此事的纪检部门传递了“要慎重,讲证据,维护稳定大局”的信号,无形中给调查设置了障碍,延缓了进程。
一时间,阴云密布。
陆野和秦念都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调查进度明显放缓,一些原本愿意提供帮助的同志变得犹豫。
“他察觉了,而且在反扑。”陆野神色凝重地对秦念和苏老师说,“他在动用他的全部资源构筑防御,甚至想反过来将我们定义为‘麻烦制造者’。
我们必须更快,一击致命,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大,甚至可能让他滑过去。”
压力骤增。秦念知道,常规手段已经难以奏效,必须兵行险着,打破赵永辉构筑的防御网。
她提出一个极其大胆的“调虎离山”与“打草惊蛇”相结合的计划:不仅要引开赵永辉,还要利用他多疑和依赖“护身符”的心理,逼他主动去确认最核心的证据所在。
几天后,一份关于“审查农科院部分历史项目档案”的正式公函发出,对“NK-73”系列项目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