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魏国不仅抢回了城父,还占了楚国的好几座城池,让楚国不得不向魏国求和,承诺以后再也不跟魏国抢地盘了。魏武侯高兴坏了,回来就给吴起封了“上卿”,还赏了他一百亩地——这待遇,在魏国除了李悝,没人能比得上。
除了打楚国,魏武侯还盯上了东边的郑国。郑国是个“小国”,夹在魏国、韩国、楚国之间,谁强就跟谁混,是个“墙头草”。有一次,郑国偷偷跟楚国来往,还帮楚国卖粮食给秦国,魏武侯觉得郑国“背叛”了三晋同盟,决定教训教训它。
他派了个叫公叔痤的大将,带着两万“武卒”去打郑国。这公叔痤是个“新人”,没打过什么大仗,心里有点慌,就问魏武侯:“大王,郑国虽然小,但它的城池很坚固,咱们怎么打才能赢?”
魏武侯笑着说:“郑国是‘墙头草’,老百姓都不想打仗,只要咱们围着城池,不打进去,跟他们说只要投降,就不伤害老百姓,他们肯定会开门投降的。”
公叔痤按魏武侯说的做,带着“武卒”把郑国的都城围了起来,没攻城,只在城外喊:“郑国的老百姓听着,咱们是来教训你们国君的,跟你们没关系,只要你们把国君交出来,咱们就撤兵,还会给你们送粮食!”
郑国的老百姓本来就不满国君跟楚国来往,一听这话,纷纷起来反对国君,还把国君绑了,开门向魏国投降。公叔痤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郑国的都城,还把郑国变成了魏国的“附属国”——以后郑国得听魏国的话,年年给魏国送礼物。
经此两战,魏国的声望更高了,周边的小国家都来朝拜,连齐国都不敢随便惹魏国了。魏武侯看着扩大的版图,心里美滋滋的:“爹,您看,儿子也能像您一样,让魏国越来越强!”
第四章 治国:李悝的“遗产”不能丢,还得再加点“新东西”
小主,
魏武侯知道,光靠打仗扩疆不行,国内的治理也得跟上——要是老百姓没饭吃、官员贪腐,就算地盘再大,也会出乱子。所以他一直盯着李悝搞的变法,还在李悝的基础上,加了点“新东西”。
首先,他继续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每年春耕的时候,他都会派大臣去各地视察,看看老百姓有没有种子、有没有农具,要是没有,就从官府里调给他们。有一年,魏国的东边闹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魏武侯赶紧让人打开粮仓,按“平价”把粮食卖给老百姓,还免了东边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大臣们劝他:“大王,粮仓里的粮食是用来应急的,要是都卖了,以后再闹灾荒咋办?”魏武侯却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是老百姓饿肚子了,国家再有钱有粮也没用。只要老百姓好好种地,以后粮食还会有的。”
其次,他加强了“法律建设”。李悝编的《法经》虽然好,但随着魏国的版图扩大,有些条款已经不适用了。魏武侯就让李悝牵头,对《法经》进行了修订,加了一些关于“边境管理”和“附属国治理”的条款。比如规定:“边境的士兵要是擅自离岗,就得打五十板子;附属国要是敢不按时送礼物,就派‘武卒’去教训他们。”
有一次,一个边境的士兵因为想家,偷偷跑回了家,被抓了回来。按新修订的《法经》,该打五十板子。士兵的家人跑到安邑,求魏武侯开恩。魏武侯虽然同情他,但还是说:“法律是国家的规矩,要是我因为同情他就改了规矩,以后谁还会遵守法律?”最后,士兵还是挨了五十板子,但魏武侯也让人给了他家人一些粮食,算是补偿。
再次,他重视“教育”。他爹魏文侯请了卜子夏来魏国办“太学”,培养了不少人才。魏武侯觉得还不够,又在各地办了“乡学”,让老百姓的孩子也能读书。他规定:“只要孩子能读完《论语》《尚书》,就能去官府当小吏;要是能考上‘太学’,还能免掉家里的赋税。”
这下,老百姓都愿意让孩子读书了,魏国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后来帮魏国打胜仗的公叔痤、治理中山国的李克,都是从“乡学”考进“太学”,然后一步步走上仕途的。
李悝看魏武侯这么重视治国,心里很欣慰,经常对大臣们说:“武侯虽然年轻,但懂治国的道理,比很多老国君都强。有他在,魏国的变法肯定能继续下去,魏国也会越来越强。”
魏武侯继位后,一直没忘了他爹的遗言——“联韩赵”。他知道,魏国虽然强,但要是韩、赵跟别的国家联手,魏国也会很危险;只有三晋联合,才能在战国乱世中站稳脚跟。所以他当了国君后,经常组织“三晋盟会”,跟韩、赵两国国君商量事情,巩固同盟关系。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在安邑举办了一场“三晋盟会”,请了韩国国君韩烈侯和赵国国君赵敬侯来参加。为了表示重视,魏武侯亲自到城外迎接,还准备了好酒好菜,跟韩、赵两国国君同吃同住,跟亲兄弟似的。
盟会上,魏武侯先开口:“现在齐国、楚国都在偷偷扩军,秦国也没放弃河西,咱们三晋得团结起来,不然迟早会被他们欺负。我提议,以后咱们三家一起练兵,一起制定对外政策,谁家有难,另外两家必须出兵帮忙,你们觉得咋样?”
韩烈侯赶紧点头:“魏大哥说得对,咱们三晋本来就是一家人,就得团结起来。以后我们韩国都听魏大哥的。”
赵敬侯也说:“我没意见,只要能保住赵国的地盘,我啥都听魏大哥的。”
魏武侯很高兴,当场跟韩、赵两国国君签订了盟约,还杀了一头牛,把牛血涂在嘴唇上,发誓:“要是谁违背盟约,就跟这头牛一样,不得好死!”——这就是古代的“歃血为盟”,在当时是最郑重的承诺。
盟会结束后,韩、赵两国国君都很满意,觉得魏武侯够意思,真把他们当兄弟。回去后,两国都按盟约办事,韩国帮魏国守东边,赵国帮魏国守北边,魏国的边境更稳了。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韩、赵两国就因为一块叫“泫氏”(今山西高平)的地盘吵了起来。这块地本来是赵国的,但韩国觉得离自己近,想抢过来,两国还差点打起来。消息传到安邑,大臣们都劝魏武侯:“韩、赵闹矛盾,咱们别管,让他们打,打得两败俱伤,咱们再坐收渔利。”
魏武侯却不同意:“咱们是三晋同盟,要是韩、赵打起来,同盟就散了,齐国、楚国肯定会趁机来欺负咱们。我得去劝劝他们,让他们和好。”
他亲自去了韩国和赵国,分别跟韩烈侯、赵敬侯谈话。他对韩烈侯说:“泫氏虽然离韩国近,但那是赵国的地盘,你要是抢了,赵国肯定会恨你,以后就不会跟你联手了。要是齐国来打韩国,赵国不帮忙,你能挡住吗?”
他又对赵敬侯说:“泫氏虽然是赵国的,但韩国也很需要这块地,你不如跟韩国商量,把地借给韩国种,韩国给你粮食补偿,这样两家都不吃亏,还能保住同盟关系。”
小主,
韩烈侯和赵敬侯听了魏武侯的话,都觉得有道理。韩烈侯琢磨着:“要是因为一块地丢了赵国这个盟友,确实不划算。”赵敬侯也想:“借地给韩国能换粮食,还能保住同盟,稳赚不亏。”
最后,两国达成协议:赵国把泫氏借给韩国耕种,韩国每年给赵国缴纳三千石粮食作为补偿。一场眼看要爆发的冲突,就这么被魏武侯化解了。韩、赵两国国君都很感激魏武侯,都说:“魏大哥真是咱们三晋的主心骨,没有您,咱们早就打起来了!”
经此一事,三晋同盟更稳固了,周边的国家也不敢随便招惹三晋——谁都知道,这三家联手,就算是齐国、楚国也得掂量掂量。魏武侯看着团结的三晋,心里很得意:“爹,您交代的‘联韩赵’,儿子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