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孙氏这是顺水推舟,不得不这样做。但不管怎么说,她的这两个决定,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朱祁钰登基后,是为明代宗,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于谦不负众望,率领明军奋勇抵抗,最终击退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在这场危机中,孙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朝政,但她的决策却为大明王朝指明了方向。她不仅要承受儿子被俘的痛苦,还要应对朝堂上的各种压力,还要安抚宫中的妃嫔和宗室。那段时间,她经常深夜独自垂泪,但第二天一早,又会以坚强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一次,瓦剌使者带着朱祁镇的亲笔信来到北京,要求明朝割地求和。孙氏看着儿子的字迹,心如刀割,但她还是强忍着泪水,对使者说:割地求和万万不可,太上皇被俘,是大明的耻辱,我们会尽全力营救,但绝不会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使者见孙氏态度坚决,只好无功而返。
还有一次,宫中传言说朱祁镇已经被瓦剌杀害,很多妃嫔都哭成了一团。孙氏听到后,立刻召集众人,大声说:太上皇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平安归来,你们不许再造谣生事,否则按宫规处置!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但她知道,这个时候,她必须坚强,不能让众人失去希望。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觉得朱祁镇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于是在景泰元年,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可让朱祁镇没想到的是,他回来后,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弟弟朱祁钰的冷遇和幽禁。
朱祁钰已经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根本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他先是把朱祁镇安置在南宫,派人严加看管,不准任何人探视。后来,他又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孙氏得知后,非常生气,但她并没有立刻发作。她知道,朱祁钰现在根基已稳,朝堂上大部分大臣都依附于他,这个时候硬碰硬,不仅救不出儿子,还可能给自己和朱见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她选择了隐忍,暗中却一直在关注着南宫的动静,经常派心腹去给朱祁镇送些衣物和食物,还多次亲自去南宫探视,鼓励儿子一定要坚持下去。
有一次,孙氏去南宫探视朱祁镇,看到儿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形容憔悴,不由得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朱祁镇见到母亲,更是泣不成声:娘,弟弟太绝情了,我不想这样活着,不如死了算了!
孙氏握着儿子的手,坚定地说:你不能死!你是大明的太上皇,是朱见深的父亲,你一定要活着,总有一天,娘会想办法让你重新站起来!
可命运似乎和朱祁钰开了个玩笑。景泰四年,朱见济夭折了,朱祁钰悲痛欲绝。更让他绝望的是,此后他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卧床不起。朝堂上下人心浮动,很多大臣都在琢磨着,一旦朱祁钰驾崩,皇位该由谁来继承。
这个时候,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看到了机会。他们觉得,朱祁镇虽然被幽禁南宫,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有孙氏这位太后支持,如果能帮助朱祁镇复辟,他们就能立下不世之功,飞黄腾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石亨等人偷偷派人去见孙氏,向她表明了想要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复位的想法。孙氏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她当即表示同意,并给了石亨等人一道旨意,上面写着奸臣擅谋,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为政变提供了合法性。她还让自己的长兄孙继宗率领族人参与政变,确保万无一失。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石亨、徐有贞等人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潜入南宫,砸开宫门,救出了朱祁镇。然后,他们带着朱祁镇闯入皇宫,直奔奉天殿。第二天一早,朱祁镇在奉天殿登基,宣告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废朱祁钰为郕王,不久后,朱祁钰就不明不白地死了。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复辟有功,被加官进爵,权倾朝野。但他们并没有得意太久,后来因为专权跋扈,被朱祁镇一一清算。
而在这场政变中,最受争议的就是于谦的死。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是大明的栋梁之臣,但因为他曾经支持朱祁钰登基,被徐有贞等人诬陷为,最终被朱祁镇下令处死。
很多人因此指责孙氏,说她为了儿子复辟,不惜牺牲忠臣于谦。但平心而论,孙氏当时的首要目标是救儿子,是稳定大明江山。她可能并没有想到,石亨、徐有贞等人会借机除掉于谦。而且,于谦之死,主要责任在于朱祁镇的昏庸和徐有贞等人的陷害,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孙氏身上,未免有些不公平。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为了感谢母亲的支持,给孙氏上了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这是明代后宫第一次有太后获得徽号,可见朱祁镇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孙氏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让儿子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天顺六年,孙氏病重。朱祁镇衣不解带地在病床前伺候,亲自为母亲端汤喂药,就像小时候母亲照顾他一样。可即便如此,也没能留住孙氏的生命。同年九月,孙氏驾崩,享年六十三岁。朱祁镇悲痛欲绝,追谥她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朱瞻基合葬于景陵,附太庙。
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一生都在为儿子朱祁镇操劳,从抚养他长大,到劝说他远离王振,再到土木堡之变后营救他,最后支持他复辟。无论朱祁镇犯了多大的错误,她都始终不离不弃,无条件地支持他、保护他。这份母爱,是纯粹的,也是无私的。
当然,孙氏也有她的缺点和过错,她为了成为皇后,确实不择手段,虽然胡善祥的被废主要责任在朱瞻基,但她也难辞其咎。她支持夺门之变,虽然是为了儿子,但客观上确实导致了于谦的死亡,给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她对朱祁镇的过度宠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朱祁镇的顽劣和昏庸。
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古代的后宫女子。在那个男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孙氏只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女性,她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坚守。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