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衡叹道:“结构复杂后,各部件衔接处的微小间隙在发力时被放大,导致弩身晃动。”
郑工补充:“而且对工匠手艺要求太高,难以大规模制作。”
三位老匠人围着张枫,你一言我一语,将新的困境道出。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无法在成本、工艺和性能间找到平衡。
张枫默默听着,观察着那架不停被测试、调整的弩机模型,脑中飞速闪过前世所知的各类弩械结构。钢杆结构并非不好,但在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下,确实难以做到精密且耐用。
忽然,他目光停留在工匠们用来吊装重物的一个简易轱辘上,心中一动。
“诸位老师傅,”张枫开口,打断了匠人们的争论,“或许…我们的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为何一定要在弩臂本身做文章,执着于直上直下的发力方式?”
三位大匠闻言一愣。
张枫走到一旁,拿起炭笔,在准备好的木板上画了起来。他先画了一个传统的弩机,然后在弩臂末端画上几个圆轮,用线条表示绳索缠绕其上。
“这是…”孙墨言眯起眼睛,凑近细看。
“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用滑轮组的方式来上弦。”张枫一边画一边解释,语气平和,仿佛在说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你们看,在弩臂加装这样一组滑轮,拉弦的绳索绕过这些滑轮。如此一来,拉弦的行程会变长,但所需的力量会大幅减小。”
他笔下不停,勾勒出简单的滑轮组结构图。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更强韧、也更粗壮的弓弦,而无需担心兵士拉不开。弩臂也可以做得更厚实,储存更多的力量。而且,滑轮组结构若能精巧设计,受力更为均匀,或可减少弩身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