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是有读书人开学堂了,但我打听过,也不是什么能人,秀才到现在都没过。”
“娘子别急。这会儿才开春,乡试都还没开始呢,等会试结束后我们在找。”
宋书宴笑着安慰道,他知道妻子很着急,毕竟孩子一天比一天大,错过了最佳启蒙读书阶段,孩子的一生都会受影响。
“乡试结束?”
“夫君你的意思是打算去乡试榜下去捉人。”顾青荷听到这话眼神有些古怪,别人都是榜下捉婿,他是榜下捉老师。
还真是别具一格,这种想法连她这个现代人都没想到,宋书宴脑袋灵活啊!
“能参加乡试的都是秀才,能力再差也比镇上那位先生好些,我们找一位家境贫寒,屡次落榜的先生回来教石头正好合适。”
“人家可是秀才,愿意来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都说了是家境贫寒的穷秀才,我们把束修给的高高的,他怎么不愿意来?”
至于举人那就没有穷的!
“再说了,谁说是来咱们家?”
“他来的是金秋村的金秋学堂,娘子我们家也办一个学堂如何!”宋书宴想来想去还是自己家办一所学堂比较好。
一来附近村民家的孩子来此读书是要感谢他的,二来能加强宋家在附近几个村子的独特地位。还有另外两个儿子的读书问题也解决了。
村子里读书,他们家的孩子至少十年内不用离家,等他们需要走出去时候人也已经大了,安全也并不需要他操心了。
“咱们自己办一所学堂怕是要不少银两吧?”顾青荷其实之前也有这个想法,但当时手上没钱,想想也就算了。
如果说送孩子去学堂读书一年只需要二三十贯钱,那么开学堂至少要二三百贯。
“娘子,如今我们家差这点银子吗?”
“先不说棉花赚多少,就说我们每年养猪养鸡养鸭做成腊肉香肠送回去府城卖,光这一门生意挣的银两就足够了!”
宋书宴笑着说道:“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举行时间都是在三月,初九一场,十二一场,十五一场,四月初发榜。”
“我们请先生就在发榜后,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四个月时间,为先生修一所学堂。”
“娘子想法比较多,修建学堂的事情就麻烦娘子,人手我帮娘子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