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是吗?”袁绍反问道,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谁最不想董卓立刻进京?谁最希望局面保持现状,甚至……希望董卓与朝廷产生龃龉?”

许攸眼中精光一闪:“大将军自然不希望董卓尾大不掉,但以大将军之能……似乎想不出如此阴损……呃,精妙的计策。

且流言伤及军心,若董卓真的因此铤而走险,亦非大将军所愿见。”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

“倒是宫中那位少年天子……近来可是颇不寻常啊。”

袁绍重重地哼了一声:“你也察觉到了?自蹇硕之事后,这位陛下,仿佛换了个人一般。

朝堂之上,嫡长之论压服群臣;北芒山谒陵,竟能说动大将军调整召兵方略;如今又‘恰好’出现这许多针对董卓的‘意外’……

每一次,都看似无意,却每每切中要害,恰到好处地拖延或改变了局势。这岂是一个十四岁深宫少年所能为?”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语气越来越凝重:“我原以为他背后有高人指点,或许是某些不得志的清流老臣。但仔细查探,卢植、蔡邕等人与他并无接触。

他身边除了那个胆小如鼠的何太后,就只有几个不成器的宦官。那么,这些主意,这些手段,从何而来?”

许攸接口道:“除非……这位陛下本人,就是那位‘高人’。他在藏拙?或者说,经历了生死大变,突然开窍了?”

许攸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荒谬,但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思议,也可能是真相。

袁绍停下脚步,眼神锐利如刀:“不管他是真傻还是装傻,是真开窍还是背后真有我们不知道的势力,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想董卓进京,他在千方百计地阻止董卓进京!而这,与我等初衷,背道而驰!”

袁绍召董卓入京,本意是借董卓之势,进一步压制宦官残余势力(如果有的话)、震慑朝中可能的不服之声,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将外兵掌控权部分纳入自己手中,增加与何进博弈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