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莫高窟里的壁画密码

里面是一个不大的石室,大概只有几平方米,墙壁上刻满了文字,都是用丐帮的秘文写的。石室中央放着一个石盒,上面刻着和青铜丐钵一样的符文。我走到石盒前,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手札,还有一块刻着“山魂石”字样的玉佩。

“这就是初代帮主的手札!还有山魂石的线索!”我激动地拿起手札,翻开一看,里面记载着初代帮主的生平,还有他创立丐帮的经历。其中一段提到,传功钵需要“三魂石”才能完全激活,分别是“水魂石”“山魂石”和“魂晶”,而“山魂石”藏在西夏兴庆府的皇室祖庙里。

苏晴凑过来看着手札:“这么说,我们接下来要去西夏兴庆府找山魂石?可是西夏现在和蒙古正在谈判,我们去那里会不会有危险?”

我把心札和玉佩收好,说道:“危险肯定是有的,但为了激活传功钵,我们必须去。而且西夏要是真的投靠了蒙古,对南宋来说也是个威胁,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劝说西夏国主,让他和南宋、丐帮合作,共同对抗蒙古。”

陈默点点头:“林长老说得对,西夏是南宋的屏障,要是西夏倒向蒙古,蒙古就能从西北进攻南宋,到时候襄阳就危险了。我们必须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我们从石室里钻出来,拓跋烈看到我们手里的手札和玉佩,赶紧问道:“怎么样?找到线索了吗?”

我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拓跋烈皱起眉头:“西夏和蒙古的谈判已经到了关键阶段,蒙古人用重金和武力威胁,逼西夏国主答应臣服条件,你们现在去兴庆府,确实很危险。不过我可以给你们写一封介绍信,让你们面见西夏国主,说不定能帮上忙。”

我们谢过拓跋烈,跟着他回到敦煌城。在一品堂的驿站里,拓跋烈写好介绍信,递给我说:“这封信你们一定要收好,西夏国主身边有不少蒙古人的眼线,要是被他们发现,肯定会想方设法阻止你们面见国主。你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需要的话,我可以派几个得力的弟子护送你们。”

我接过介绍信,心里很感激:“多谢拓跋堂主的帮助,护送就不用了,人多反而容易引起注意,我们自己小心就行。等我们找到山魂石,说服西夏国主,一定回来向堂主道谢。”

拓跋烈点点头:“好,那你们路上保重。要是遇到什么麻烦,就去西夏境内的一品堂分舵,那里的人会帮助你们。”

第二天一早,我们告别拓跋烈,离开了敦煌城,朝着西夏兴庆府的方向走去。路上,我把青铜丐钵拿出来,仔细研究上面的符文,手札里提到,传功钵在遇到三魂石的时候,会产生共鸣,说不定能帮助我们更快找到山魂石。

苏晴走在我身边,突然指着前面的沙丘说:“你们看,前面好像有一队商队,不知道是不是往兴庆府方向去的,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走,这样不容易引起注意。”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有一队商队,大概有十几个人,牵着骆驼,正朝着我们这边走来。我心里一动,要是能混在商队里,确实能避开蒙古人的盘查,于是赶紧说道:“好,我们过去跟他们打个招呼,看看能不能跟他们一起走。”

我们朝着商队走去,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一支西夏商队,正要去兴庆府贩卖丝绸和茶叶。商队首领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留着山羊胡,看起来很和善。

我走上前,拱手说道:“老丈您好,我们是从南宋来的商人,想去兴庆府做点生意,路上怕遇到危险,想跟你们一起走,不知道您能不能行个方便?”

老丈上下打量了我们一番,问道:“你们是南宋来的?怎么会想到去兴庆府做生意?最近蒙古人在边境查得很严,不太安全啊。”

我赶紧说道:“我们也是听说兴庆府的生意好做,才冒险过来的。我们可以给您一些费用,就当是保护费,还请老丈帮帮忙。”

小主,

老丈想了想,说道:“好吧,看你们也不像坏人,就跟我们一起走吧。不过路上要听我的安排,要是遇到蒙古人的盘查,就说是我们商队的伙计,别露馅了。”

我们赶紧道谢,跟着商队一起出发。一路上,商队里的人都很热情,给我们送水送干粮,还跟我们聊起了西夏的风土人情。我趁机打听西夏国主的情况,老丈叹了口气说:“国主也是没办法,蒙古人太强大了,要是不答应他们的条件,西夏就要被灭国了。不过朝廷里也有很多大臣反对臣服蒙古,想和南宋合作,只是国主还没拿定主意。”

我心里一动,看来西夏国内也有主战派,只要我们能说服国主,说不定真的能让西夏和南宋、丐帮合作。

走了大概三天,终于看到了兴庆府的城墙。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口有不少西夏士兵在盘查,还有几个蒙古人在旁边监督,看起来戒备森严。

商队走到城门口,老丈赶紧上前,拿出通关文牒递给士兵。士兵仔细检查了通关文牒,又看了看商队的人,当看到我们的时候,皱起眉头问道:“这几个人是谁?之前怎么没见过?”

老丈赶紧说道:“他们是我新招的伙计,第一次跟我来兴庆府,还请官爷通融一下。”

旁边的蒙古人走过来,用生硬的汉语问道:“他们是哪里人?干什么的?”

我心里一紧,赶紧说道:“我们是西夏人,之前在南宋做生意,现在想回兴庆府做点小买卖。”

蒙古人盯着我看了半天,突然伸手想抢我腰间的青铜丐钵:“这是什么东西?拿过来看看!”

我赶紧躲开,说道:“这只是个普通的铜钵,用来吃饭的,没什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