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祖与王富贵面面相觑,一时竟有些哭笑不得。
这突如其来的挑战书,下得真是毫无道理,却又符合那少爷唯我独尊的性子。
然而,到了下午的课上,两人便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县令孙子的实力。
徐夫子提出的问题渐深,姚宗胜不再沉默,开始频频发言。
他引经据典之娴熟,见解之新颖,思路之敏捷,远超过乙班绝大多数学生,甚至连甲班的一些优秀学子恐怕也有所不及。
他的口音带着一点苏杭一带特有的软糯,但言辞却犀利精准,每每语出,都能引来同窗们惊叹的目光。
果然不愧是来自文风鼎盛、教育水平远超本地的苏杭地区!众人心下暗叹,这插班生,确实厉害得紧!
陈耀祖的面色也渐渐凝重起来。
他能感觉到,姚宗胜的学识储备和反应速度,目前的自己确实难以匹敌。
对方显然受过极其系统且高水平的教导,视野开阔,基础扎实。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在陈耀祖心中油然而生。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天赋和努力固然重要,但缺乏顶级的资源和环境,想要脱颖而出,竟是这般困难。
要知道对方的身份也不过是一个县令之孙,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制的。
就已经达到了如此地步,那么像那种更高阶层的世家子弟,他又如何去追赶呢。
陈耀祖只觉得,读书读的越多,接触的人越多,他就越渺小。
眼前的姚宗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自身的不足,也映出了横亘在前路上的、无形的差距。
学堂窗外的秋风拂过,带来些许凉意。
陈耀祖握紧了手中的书卷,目光变得愈发坚定。
挑战已然来临,他唯有更加奋勉,方能在这条并不平坦的求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乙班第一的名头或许虚妄,但超越自我、步步向前,却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再加上陈耀祖,在读书这方面他自认为不比任何人差。
他与姚宗胜之间,一场无形的较量,已然悄然拉开了序幕。
暮色渐浓,学堂散学的钟声余韵未绝,大多数同窗已如归巢的雀鸟般欢快地离去。
然而,乙班后排的四个身影却依旧留了下来,这几乎成了近月余来的常态。
自姚宗胜加入后,徐夫子那间弥漫着墨香与书卷气的书房里,开小灶的弟子便从三人增至了四人。
这姚宗胜,性子确是别扭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