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丁老大人拆开厚厚的信笺,仔细阅读完这篇策论后,饶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
见惯风浪,也惊得直接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瞳孔剧烈收缩。
“这……这真是……”他喃喃自语,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天纵奇才!不,是国士无双!”
如果说之前他对赵廷霄的支持,还带着几分政治投机和“奇货可居”的考量,那么此刻,他是真正被这篇策论所折服。
这里面蕴含的智慧、魄力和对国计民生的深刻洞察,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少年,甚至许多朝堂重臣的范畴!
这已不仅仅是“优质股”,这简直是一颗即将照亮大夏未来的璀璨明珠!
他仿佛已经看到,景仁帝在读到这篇文章时,那震惊、欣慰、乃至狂喜的表情。大夏江山,后继有人矣!
丁老大人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开始冷静地谋划如何将这篇文章的价值最大化。
他深知,眼下正是最好的时机。
此刻的京城,金銮殿上气氛压抑。
景仁帝面色阴沉地听着底下大臣们为是否召回大皇子、二皇子而争吵不休。
支持者认为两位皇子久在外地,安全堪忧,且赈灾成效不彰,徒耗钱粮;反对者则觉得半途而废有损皇家颜面。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久未在朝堂上积极发言的五皇子,适时出列,禀报了几件他近期督办完成的琐事。
虽不算惊天动地,却也处理得井井有条,让焦头烂额的景仁帝眉头稍稍舒展,投去一丝赞赏的目光。
然而,景仁帝心中暗叹,这五儿子虽有城府,但格局气魄,总觉差了些火候,难当真正的大任。
就在这时,内侍通传,致仕老臣丁明晟求见。
景仁帝对这位老臣尚有几分敬重,便准其入殿。
丁老大人颤巍巍行礼后,并未直接为自家子侄求官,而是拱手道:
“陛下,老臣近日得一远房侄辈献上一篇浅见,是关于北地旱灾之事。
老臣愚钝,观之觉有些许可取之处,不知能否入陛下与诸位同僚之眼,权当抛砖引玉?”
一些大臣心中嗤笑,这丁老狐狸,致仕了还不忘给族人铺路,又是老一套。
另一些则给他面子,附和着说“丁大人过谦了,不妨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