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解除软禁”,重回战场

他展开第二卷地图,是王都防御布防图。城墙上的箭楼、城门的瓮城、甚至西仓的粮仓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只是在“西南角楼”那里画了个问号,旁边写着“守军不足五十,恐成弱点”。李砚的指尖重重按在那里——这处角楼他去年就提过,地基被雨水泡松了,得加固,结果周主事说“浪费银子”,只派了几个老弱病残守着。现在看来,果然成了软肋。

“让老赵带五百禁军,现在就去西南角楼。”李砚忽然抬头,目光扫过老赵,“把那里的老卒换下来,换成会用滚石的精壮。再调二十车沙土,把角楼的地基填实——告诉他们,午时之前必须完工,误了时辰,提头来见。”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像去年在落霞关下令点燃硫磺时一样。

小主,

老赵愣了愣,随即单膝跪地:“末将领命!”他起身时,看李砚的眼神多了几分敬畏——这书生虽没披甲胄,指挥起军务来,倒比那些只会喊“死战”的将军靠谱多了。

李砚翻开第三卷,是炎国的粮草补给图。上面标着从西谷到青川河的三条路线,其中两条被红笔划掉,写着“陈默已带人烧毁”,只剩下最后一条绕远路的山道,旁边批注着“每日可运粮三百石,护粮兵两百”。他忽然想起昨夜小五说的,陈默带着流民在山道旁的悬崖上堆了巨石,只等敌军粮队经过就往下推——这法子虽糙,却比周主事那套“正面硬拼”管用十倍。

“告诉陈默,留五十石粮草别烧。”李砚把地图卷起来,塞进藤筐,“在粮车里混二十车沙土,让敌军以为咱们粮草充足。再让他派几个会说炎国话的流民,假装逃兵去报信,就说‘靖安王的援军明天就到,带着新造的投石机’——吓唬吓唬他们也好。”这招是《孙子兵法》里的“虚张声势”,对付炎国这种急功近利的军队,最是管用。

赵瑾眼睛一亮:“我马上去传话!”他转身要走,又被李砚叫住。

“把这个带上。”李砚从案几底层抽出张素纸,上面画着他昨夜琢磨的“火箭改良图”——在箭杆上绑浸了桐油的麻布,射中目标后能引燃,比普通弓箭威力大得多,“让工匠营按这个做,午时之前要三百支,少一支,拿他们的脑袋抵。”

赵瑾接过图纸,像捧着圣旨似的塞进怀里,跑出去时带起的风,把案上的杏仁酥吹得滚了一地。

李砚把藤筐挎在肩上,里面装着令牌、地图和半罐硫磺粉,沉甸甸的像装了整个战场。他走到院门口时,回头望了眼这间软禁了三个月的屋子:窗纸上还留着他修补的痕迹,案几上的铜壶还在咕嘟响,墙角的秋菊开得正艳,花瓣上的露珠在晨光里闪着光。这里虽小,却比王府的书房让人踏实——至少在这里,他写下的每个字,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谁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