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那句“清君侧”的余音,仿佛还萦绕在书房的梁柱之间,带着刺骨的寒意。
三日后,朱平安的车驾在三百精锐护卫的簇拥下,缓缓驶离了京城。
与来时的风驰电掣不同,归途显得从容不迫。
京城的城墙在身后渐渐化为一个模糊的轮廓,那里的压抑与算计,也随之远去。
越是靠近景云地界,天色便越发明朗,连空气中都少了几分权谋的尘埃味,多了几分泥土的芬芳。
车队抵达景云县界碑之时,一支队伍早已在官道旁静候多时。
为首的,正是萧何、荀彧、戚继光三人。他们身后,是景云两县的主要官吏和新军的军官代表,一个个身形笔挺,面带振奋。
“恭迎王爷荣归封地!”
萧何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朱平安翻身下马,亲自扶起萧何,又拍了拍戚继光的肩膀。
“诸位辛苦了。”
简单的四个字,让在场的文武核心都觉得这段时日的殚精竭虑,值了。
进入景昌县城,预想中清冷的街道并未出现。
官道两侧,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他们不是被官府组织来的,许多人手里还拿着农具,衣衫上沾着泥土,显然是从田间地头自发赶来。
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号,只有此起彼伏,发自肺腑的呼喊。
“瑞王千岁!”
“王爷回来了!”
“我们有救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捧着一篮子鸡蛋,想要往前挤,却被人群挡住。她急得满脸通红,只是将篮子高高举起。
朱平安的马车走得很慢,他掀开车帘,看着那些质朴、真挚,甚至带着泪光的脸庞。
这种拥戴,比在太和殿上接受百官的朝贺,更让他感到心脏的滚烫与沉重。
王府之内,萧何开始向朱平安汇报近期的政务进展。
“王爷,云景运河的工程进展顺利,我们采取以工代赈的模式,不仅极大缓解了周边郡县涌来的流民问题,更让数十万百姓有了活路。”
“景云学堂,已招收三百二十一名聪慧子弟,其中不乏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者。按照您的吩咐,学堂以算学、格物、律法为重,他们将是景云未来的基石。”
荀彧在一旁补充道:“民心已定,新政推行再无阻碍。商路也已打通,沈万三的商队带回了第一批急需的铁料和药材。”
一切都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朱平安安静地听着,频频点头,但他并没有被这片大好形势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