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车再次穿过县城时,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路旁一座崭新的院落里传出。

“……故治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赵清晏掀开车帘,看到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景云书院”四个大字。透过敞开的大门,能看到里面坐满了各种年龄的孩子,他们神情专注,跟着台上的先生大声诵读。

声音稚嫩,却充满了力量。

赵清晏缓缓放下了车帘,闭上了眼睛。

她想起了父皇和兄长们的雄心壮志,想起了鸿煊王朝那引以为傲的铁骑。他们总是在讨论如何攻下一座城,如何征服一片土地,如何让敌人屈膝。

可他们,从未想过,该如何让自己的子民,吃饱穿暖,让他们的孩子,有书可读。

朱平安,他想的,和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

回到驿馆,赵清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下午。

直到黄昏时分,她才再次打开房门。

“耶律休。”

“臣在。”

“重新拟一份盟约草案。”赵清晏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将我们之前索要的岁币、牛羊、铁器,全部划掉。”

耶律休大惊失色:“公主,这……这万万不可!如此一来,我们此行岂不是一无所获?回朝之后,陛下和几位皇子那里,我们无法交代啊!”

“一无所获?”赵清晏自嘲地笑了笑,“不。我们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东西。”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

“那就是,让我们鸿煊,认清了自己真正的敌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她的目光,投向瑞王府的方向,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敬畏,有不甘,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

“在草案的最后,加上一条。我鸿煊,愿以三万匹上等战马,换取泰昌瑞王,‘土豆’与‘红薯’的种子,以及……耕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