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试。”一位年近五旬的老佃户率先表态,“我家三亩田,若是能用新犁,或许能多种一季稻。”
“我也愿意。”
“算我一份。”
陈墨看着眼前这群人,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粮仓屋顶,积雪开始融化,滴水声不断。柳如烟站在库房门前,手中拿着一小把稻谷,仔细端详。
“有问题。”她皱眉。
“怎么说?”陈墨走近。
“这批稻种颜色偏黄,颗粒也不够饱满。”她将手中的谷粒摊开,“不像金穗稻应有的模样。”
陈墨接过几粒,放在指间搓磨,果然手感粗糙,甚至有些干瘪。
“是从外乡运来的?”他问。
“是。”柳如烟点头,“说是从庐州南边新收的,但入库前并未细查。”
陈墨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有人想让‘金穗稻’变成笑话。”他说。
柳如烟抬眼看他:“你要怎么处理?”
“先不动声色。”他低声说,“等他们以为计划成功,再一举揭穿。”
柳如烟微微颔首,转身将那小把稻谷收起,藏进袖中。
“还有一件事。”她忽然想起什么,“昨天夜里,有个商贩在庄口兜售一种‘新式铁钉’,说是从徽州那边带来的,能防锈。”
“徽州?”陈墨眉头一挑,“你怎么看?”
“我不确定真假,但总觉得来得太巧。”柳如烟轻声道,“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陈墨沉吟片刻,低声道:“派人盯着那个商贩,不要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