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丝绸反击,市场鏖战

三日后,七家商行的降价令悄然取消。市面传言再起,却已变味:“陈氏的丝,穿得久,还能换粮种,划算。”“我表妹换了种,种下去,真没倒伏。”

专卖店门前,一名老农捧着稻种袋,蹲在墙角细细查看。他衣袖磨破,手指粗糙,却将种子一颗颗摊在掌心,仿佛在数命根。

苏婉娘路过,驻足片刻。老农抬头,声音沙哑:“这……真是金穗稻?”

她点头。

老农忽然眼眶发红:“我种了三十年丝,年年被压价,被克扣。去年……我女人就为了一匹好丝,去沈家做工,摔死在染坊……”他攥紧种子,“这回,我想自己织,自己卖。”

苏婉娘无言,只从怀中取出一枚新制的织唛,绣着“金穗素缎”四字,轻轻放入老人手中。

老人颤抖着收下,揣进怀里,像藏一件传家宝。

当夜,胡万三呈上最新账报:专卖店三日营收突破三千贯,合作社粮仓出米四千石,丝料消耗达总库存三成。而江南七家,已有两家传出资金吃紧的消息。

陈墨在账册上画下最后一笔,抬头问:“码头动工了吗?”

“今日已打下第一根桩。”胡万三道,“工匠说,不出二十日,可泊两艘大船。”

陈墨起身,走到窗前。远处,合作社的灯火连成一片,专卖店的横幅在夜风中微微摆动。

他取出腰牌,打开夹层,将南洋货船清点单中那枚蜡丸取出。蜡丸已被拆开,内里是一小片薄绢,上写一行细字:“泉州装船,沈记监工。”

他将薄绢投入灯焰。火光一闪,字迹蜷缩成灰。

次日清晨,专卖店外排起长队。一名妇人抱着孩子,手中攥着户籍印押,反复核对兑换凭证。孩子伸出小手,指着店内悬挂的稻种赠品袋,咿呀叫着。

苏婉娘亲自迎客,接过凭证验看。妇人紧张地问:“真的……能换到吗?”

苏婉娘点头,正要说话,忽见胡万三快步走来,脸色凝重。

“怎么了?”她问。

胡万三压低声音:“北柳巷的油坊……昨夜被人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