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数据流突然加速,参数开始剧烈跳动。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几秒钟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失败了?
就在他准备终止程序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边缘参数的波动幅度,比之前小了0.3%。虽然微不足道,但确实发生了变化。
他调整了信息流的频率,再次尝试。
这次的效果更加明显。参数波动继续减小,同时,渲染核心的基础负载下降了2%。虽然距离完全修复还有很长的路,但方向是对的。
第三次尝试时,他加入了自适应的反馈机制。程序能够根据系统的实时反应,自动调整信息流的特性。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核心负载持续下降,那些异常波动的参数一个接一个回归正常范围。整个过程安静得令人不安,就像系统在默默地自我愈合。
他盯着进度条,突然意识到什么。
这不是他在修复系统。
是系统在利用他的信息流进行自我修复。GSS-1理论描述的那种“非对称自愈”正在真实发生。他提供的低功率信息流,就像是一个催化剂,触发了系统内在的修复机制。
这个认知让他后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