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项目成功,濒死林场变“绿色银行”!

第201章:项目成功,濒死林场变“绿色银行”!

秋风卷起落叶,给青阳县染上了一层金黄。

距离那场载入县史的县长办公会,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国有林场,这个曾是县里最沉重、最晦暗的角落,如今却成了全县最热闹的地方。通往场部的那条破烂土路,被新铺的柏油路所取代,平坦得能照出人影。路两旁,过去那些因发不出工资而无精打采的护林员,现在都穿上了崭新的绿色制服,腰杆挺得笔直,见到挂着县府牌照的汽车经过,会敬一个标准的礼。

场部大院里,那栋摇摇欲坠的二层小楼被粉刷一新,门口挂上了两块崭新的牌子。一块是“青阳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导小组办公室”,另一块是“青阳县‘林业碳汇’市场化试点项目执行办公室”。

一楼的大会议室,如今成了项目指挥部。墙上挂着巨大的作战地图,上面用红蓝两色的线条,标注着林场各个片区的树种、林龄和预估的碳储量。几台崭新的电脑前,坐着从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抽调来的业务骨干,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林场场长陈建军,像换了个人。过去那张写满愁苦和褶皱的脸,如今红光满面,走路带风。他不再是那个四处求告、低声下气的陈场长,而是手握全县最前沿项目的“陈主任”。他正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表,穿过忙碌的人群,径直走向角落里的一间小办公室。

那间办公室,原本是堆放杂物的储藏室,现在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茶杯,就是全部的陈设。

江澈正坐在这把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旧书,看得津津有味。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整个人透着一股与周遭紧张氛围格格不入的闲散。

“江顾问,大喜事!大喜事啊!”陈建军推门进来,声音都带着颤音,激动得像个孩子。

江澈眼皮都没抬,慢悠悠地翻过一页书。“陈场长,淡定。天塌不下来。”

这三个月,他这个“特别顾问”的日子,过得比当秘书时还惨。他以为那次会议之后,自己交了差,就可以功成身退,继续回县委办当他的隐形人。可他想得太美了。

周国华和孙志国这对曾经的“对手”,在“林业碳汇”这个共同的、巨大的利益面前,展现出了惊人的合作效率。周书记负责高层路线,三天两头往市里、省里跑,拉着各路专家学者来青阳县“指导工作”,把项目的政治高度拔得天高。孙县长则主抓具体落地,带着政府一帮人,研究政策、测算数据、寻找买家,忙得脚不沾地。

而他江澈,作为那个“捅破天窗”的人,成了唯一一个能同时被两边召唤的“双面胶”。

今天去县委参加领导小组的“战略研讨会”,听周书记引经据典,畅谈生态文明的未来。明天又要被拉到县政府,参加项目执行办的“市场分析会”,听孙县长和一帮商人唇枪舌战,讨价还价。

他就像一个被两边同时扯动的木偶,大部分时间都在会议室里神游,唯一的贡献,就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用几句从系统里兑换来的、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废话,和稀泥。

可偏偏,他这和稀泥的本事,被两边都当成了“一锤定音”的智慧。

“不是天塌下来,是金子掉下来了!”陈建军把报表拍在江澈桌上,“江顾问,您看!省里那家国企,‘绿投集团’,他们的最终报价出来了!每年一千二百万!买我们林场未来二十年的碳汇增量!”

一年一千二百万!

这个数字,让江澈翻书的手指,停顿了一下。

他记得,青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刨去各种转移支付,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两三个亿。林场过去是县财政最大的窟窿,每年光给那几百号职工发基本工资,就要贴进去大几百万,现在,这个窟窿不仅被堵上了,还反过来成了一口能源源不断产出真金白银的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