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二出祁山!三伐拓土…

但从蜀汉的角度看,这两个郡的位置却至关重要。若能将其作为出击基地,向东可以威胁蜀汉北伐的基地汉中,向南则能威胁蜀汉的纵深后方。

后来邓艾灭蜀之战,就是从阴平偷渡南下入蜀的。所以,这两个郡对蜀汉而言,犹如眼中钉。此前两次北伐,蜀军的战略目的都是着眼于切断陇右,如此一来,武都、阴平二郡便可不战而得。

不过,经过前两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不得不先考虑解除武都、阴平二郡近在咫尺的威胁。

建安二十年(219 年),曹操从汉中仓皇撤退时,曾将这两个郡的一万余户(约五万余人)迁徙到陇西和关中地区。所以,此次蜀军进军,预计不会遭遇太顽强的抵抗。诸葛亮派陈式率军出征,自己则亲率蜀军主力出建威(今甘肃西和县西),引诱、截击可能前来支援的郭淮雍州军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以守土有责为由,不得不有所表示,一度虚张声势,宣称要“引兵救之”。

但当他看到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有与他决战的态势,便立刻退缩了。就这样,蜀军顺利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

这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唯一一次成功开拓疆土的战役。

后主刘禅便以蜀军斩杀王双以及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的功绩,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之职。

鉴于汉中防守对蜀汉的重要性,建兴七年冬天,诸葛亮将府营迁徙到南山下的平原,修建汉、乐二城,以加强防御。

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此举极具预见性,因为一场由曹魏发起的伐蜀之战,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五、曹魏的反攻与孙权称帝

这几年来,曹魏与蜀汉在边境地区拉锯多年,始终处于守势。曹魏关陇战区的统帅曹真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由守转攻。

建兴八年(230 年)七月,曹真向朝廷上表,提出伐蜀的议案。但当时朝中还是有不少人对此表示疑虑,比如司空陈群就认为,斜谷道路太过险阻,军队难以进退。

可曹真不信这个邪,他决定效仿“子午谷奇谋”,制定了分路进攻的计划:命令张合从褒斜道进兵汉中;

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打算与曹真的军队在汉中会师;

曹真自己则亲率主力军从子午道进发,想给蜀军来个出其不意,实现多路会攻。

诸葛亮得知曹真大军的动向后,一方面加强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龙亭山)等地的防守,另一方面要求李严率领两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并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负责防卫后方。

曹军的先头部队由夏侯霸率领,他的部队抵达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时,遭到了蜀汉援军的阻击。

夏侯霸奋力作战,才得以解围。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前哨战,可这些先头部队等了许久,也没能等到曹魏的主力部队。

子午谷的艰险程度,前文已有叙述。曹真率领军队进入子午谷后,偏偏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三十天的大雨,导致栈道被冲断。曹真的主力部队折腾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此时,魏廷里的华歆、杨阜、王肃等人都上疏劝说魏明帝曹叡下诏撤军。

到了九月,曹真伐蜀的三路大军终于接到了撤军的诏书。曹魏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势,最终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草草收场。

在东吴方面,随着石亭之战的大胜,孙权眼见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然稳定,便开始筹划称帝之事。在此之前,东吴虽然已经建元(黄武),但孙权还只是称吴王。

曹魏已经与东吴撕破脸皮,孙权自然无需考虑曹魏的态度。但蜀汉是东吴的战略盟友,而且蜀汉以汉家正统自居,孙权不得不试探一下蜀汉的态度。于是,他派遣使者入蜀,建议蜀汉和东吴的君主并尊为帝。

对于孙权的提议,蜀汉众臣分为两派。一派是思想保守的“书呆子”,认为孙权称帝是僭越行为,和曹魏没什么两样,建议“绝其盟好”;

另一派则以诸葛亮为首,主张承认现实。毕竟在当时,曹魏才是蜀、吴共同的大敌,蜀汉只有与东吴和睦相处,才能实现“我之北伐,无东顾忧”的目标。

在诸葛亮的倡议下,蜀汉最终赞同了孙权“并尊二帝”的提议。双方还划定了彼此北伐的界限:兖、冀、并、凉(包含曹魏所分的雍州)四州归蜀汉;豫、青、徐、幽四州属孙吴。

至于位居天下之中的司隶部,则以函谷关为界中分——象征着统治正统的长安、洛阳二都,由蜀、吴各据其一。

虽然蜀、吴双方公平且友好地“均分”了天下,但彼此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就像孙权试探蜀使邓芝时所说的:“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却坦诚地回答:“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等消灭曹魏之后,要是大王您不顺应天命,那我们免不了还要再打一仗。”

孙权听后大笑,对邓芝说:“邓芝你这家伙,怎么老实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