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第四次北伐之二,张合之死

他被砸蒙了。

自受命西征以来,司马懿即从军事生涯的高峰瞬间跌入低谷,可谓战必败,攻必北,处处受制,颜面扫地,他急需一场军事胜利挽回声望。

更何况,司马懿的军事指挥风格从来便是侵掠如火,克日擒孟达便是例证,末了遇上诸葛亮,硬生生被打成了不动如山,自然百般不适,遇有机战,出于本能便欲反击。

既然汉军粮尽退兵,更有祁山要塞梗阻于后,只要黏上去,将汉军拖住,便有报一箭之仇的希望。

追击!——司马懿已按捺不住急迫的心情,命令副帅张合率军掩杀。

然而,张合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唱起了反调。《三国志·张合传》注引《魏略》: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一如既往,司马懿主张积极进取,张合却老成持重,而结果也无二话——官大一级压死人。于是乎,张合纵然一肚子埋汰,仍然率军开始了追击。

不知道此刻他是否想起了王双。从进军速度看,张将军真是鞠躬

小主,

谨慎之能事,短短六七十公里的路程,他从六月磨蹭到了七月,快赶上风飘东南飞、五里一回头了。

可任他步步惊心,蘑菇战术,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一带,还是中了埋伏,这真不知令人如何评说。

“退出战斗和退却是最复杂的机动类型”,诸葛亮游刃有余,在其指挥下,撤退中的汉军犹如战之命。

可惜,史书行文简略,无法得知诸葛亮用什么手段让张合名将放松警惕,一头钻进祁山古战场的口袋。

走进这片已然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古战场,道侧山头有武侯祠,踏雪拾阶而上,两侧青松相依,寂寂无声。

推开虚掩的朱门,迎面便是一通石碑,“木门道”三字赫然在目。大约《三国演义》“奔剑阁张合中计”一节太过脍炙人口,后世印象中的木门道应当便是两山相夹,道路狭窄的峡谷地形。

然而,在武侯祠外耳高处举目四望,此处的地形与固有印象迥然不同。虽是峡谷,但砚泥河两侧平坦宽敞,并不适于伏兵,唯有至“木门”处方才陡然收紧,形成两山夹一谷的险要形势,而张合正是在此处遭的埋伏。

不妨推测,或许由于汉军诈败过于逼真,且木门道外宽敞的地形误导了张合,使他放松警惕,以至于骤然遇伏,猝不及防。

于是,这位以“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着称的名将再一次栽在了地形上。“察其行事,未副所闻”——陈寿对其基本的考语,恐怕也是在委婉地指出质疑吧。

诸葛亮不但在张合最擅长的军事领域将了一军,甚至可能嫌他一

《太平御览》注引《汉晋传》:

夏六月,亮粮尽,军还,至赤岸, (张)合追之,亮驻军,削树皮题曰:“张合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弩射合焉。

合果自见,千弩俱发,射张合而杀之。

这首直呈马战短兵伏击战的骊板,考诸史料,这类刻意模仿前贤的战例不胜枚举,大约也能惑人伤风。

木门村一带两山相通,狭处不过五十米左右,恰是汉军遂弩士大显身手之处,所谓“豫高布伏,弓弩乱发”,可怜张合一世英名,就此落下帷幕。

随着“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第四次北伐就此落下帷幕。诸葛亮收获了一系列战术胜利,却与夺取陇右的战略机遇擦肩而过。

人谋乎?天意乎?诸葛亮很快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罢黜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