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来看,流马虽小,在牵挂纤绳或搬运时可能更为灵活;而设有方囊两枚盛米,显然是为了适应在湍急河谷中密闭运输的需求。
在五丈原一战中,蜀军凭借木牛流马的助力,从四月与魏军对峙到八月。恰逢麦收秋获时节,加上当地屯田工作顺利开展,蜀军依靠收获的粮食,得以维持长期对峙,这充分彰显了木牛流马在解决后勤补给问题上的巨大作用。
可以说,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诸葛亮依靠木牛流马基本解决了蜀军的补给难题。倘若他没有过早离世,蜀军或许能在北伐中抓住更多战机,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
诸葛连弩:战场上的致命杀器
诸葛亮为五丈原之战所做的准备,远比后人想象的要充分。他不仅大力推广木牛流马解决运输问题,还极有可能训练出了一支连弩部队。
正史中明确记载诸葛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其注解更是详细说明,诸葛亮对连弩的改进在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表明时人公认他发明了一种能极大增强射击威力的武器——诸葛连弩。
早在三年前的第四次北伐时,蜀军就在木门道“乘高布伏”,凭借连弩的强大威力,射杀了魏军名将张合,让曹魏军队见识到了诸葛连弩的恐怖。而在五丈原之战中,“临木射之”的记载,也暗示了连弩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
小主,
汉代的弩机本就已经相当发达,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一支带有刻度望山(弩的瞄准器)的铁弩机便可窥见一斑。该弩机的机郭(容纳弩机的匣状机身)高达16.2厘米,还配有精巧的瞄准装置——望山。望山垂直于弦面,距离弦1厘米处开始有刻度,刻度间距为0.45厘米,最上刻度与机牙上端平齐,刻度用金、银线区分,从上往下递减,从7.5毫米到6.5毫米不等,这使得射手能够根据距离远近,精准地进行瞄准,然后通过扣动悬刀(扳机)射出箭矢。
所谓的诸葛连弩,大约是在汉弩的基础上进行“损益”改进而来,能够实现“一弩十矢俱发”。不过,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十矢俱发”并非指一次性发射十支箭,而是诸葛亮为弩添加了箭匣,使其具备连续射击的功能。
具体操作方法,大致如《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卷》中所记载的,“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而上”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了一个利用重力上箭的装置。这一创新设计,大大增强了弩的齐射能力,在当时堪称领先时代的“黑科技”。然而,由于诸葛连弩采用铜材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也相对复杂,因此较难在军队中大规模普及。
在蜀汉军队中,武器种类丰富,刀(如环首刀)、剑(如蜀剑)、弩机等都有配备,其中弩机是突出特点。
蜀地出土的弩机,如大邑韩场镇晋墓出土的弩机,相比汉代强弩,在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实现连续小批量、精准射出,为蜀军在战场上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神兵助力下的五丈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