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文艺作品里,赵云的文学形象开始逐步提升。
在各类评话和元杂剧中,赵云的排名有时会超越马超,有时会超越黄忠,在“五虎将”中位列第四。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正式被确立为“五虎将”第三,“关张赵马黄”成为国人念起来最顺口的排序。
赵云的民间形象:完美武将的化身
至于赵云赵子龙的民间形象,除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宗教神只的关羽外,他的身份与影响力早已超过了张飞、马超、黄忠。甚至在武力评价方面,民间有着“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类似的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不管是哪种排序,赵云都处于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位置,堪称“五虎将”里的巅峰。考虑到吕布人品不佳且智商堪忧,在民间评价中,说赵云是三国武将第一人,也并非言过其实。
赵云忠勇无双,两次救助幼主;他白马银枪,武艺超群,骁勇善战,“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坡,让知晓他勇猛的敌人,都纷纷传说,闻风逃窜”;
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在汉水旁布下空营计,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他有理想有抱负,品德高尚,不贪财、不好色;他秉持“从仁政所在,解民众倒悬之厄”的信念,还曾劝谏刘备不要为了美色而接受赵范奉上的国色寡嫂;
在作战间隙,他“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舍身断后;他有战略眼光,具国士之风,曾平息刘备的怒火,劝其不要东征孙权。
可以说,在民间形象里,赵云已然成为三国时期最完美的武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到了当代,赵云的形象更是达到了顶峰。
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游戏动漫,常山赵子龙都堪称顶级的“流量明星”,是最具人气的三国武将(对于女性读者或粉丝而言,甚至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对赵云“完美武将”身份的质疑与澄清
拥有“最完美武将”这样的身份,自然也容易引发一些质疑与责难。比如,有人称历史上的赵云只是刘备的保镖,顶多是个卫队长,并非“五虎将”,也不是蜀汉的重要武将,甚至《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很多事迹,都是抢占了别人的功劳。
还有人痛惜赵云,认为他能力出众、功劳巨大,却始终未得到蜀汉政权的认可,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意英雄。
那么,这些质疑、责难以及痛惜,究竟是有凭有据,还是子虚乌有呢?很明显,仅依靠《三国志》中的赵云本传,是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幸运的是,在《三国志》成书一百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因有感于陈寿的记载过于简略,导致很多历史细节缺失,特地命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遵循“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大原则,也就是查缺补漏、辨伪存真。由于这是官方的国家行为,裴松之能够接触到的各类一手资料,比为私人立传的陈寿要丰富得多。
他作注所依据的史料,可考证的多达一百四十余种,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再加上没有以曹魏为正统的政治限制,所以通过裴松之的注解,蜀汉人物的传记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赵云的诸多历史事迹,就得益于裴松之的注解,得到了良好的发掘与整理。裴松之在为赵云作注时,采用了一本名为《云别传》的史料。经学者研究,《云别传》是一部以赵云为主角的史书,其原名已不可考。因为它有别于陈寿所着《三国志》中的赵云本传,所以被称为“云别传”。
可惜的是,原书已经失传,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云别传》内容,只剩下裴松之注于《三国志》里的部分。
《云别传》中对赵云品行性格的刻画,能够得到杨戏《季汉辅臣赞》的印证。后世的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等,也直接引用了《云别传》里的内容。这都表明《云别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真实性,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认可。
通过整合赵云本传和《云别传》的内容,赵云的历史形象变得极为丰满和完整。之前所提及的赵云那些优秀特质与辉煌战绩,实际上都能在其中找到历史原型和依据。
这也说明,赵云的文学形象得以升华,民间形象被认可、追捧与崇拜,并非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吹嘘,而是千百年来创作者和民众对真实英雄的认可与喜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若有机会研读赵云本传和《云别传》,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可爱、可敬且真实的赵云形象。
赵云的出身与早期经历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初平二年(191),赵云投身公孙瓒麾下。《云别传》中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他被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吏兵前往拜见公孙瓒。
汉代的一尺大约在23.6厘米到24.2厘米之间,由此推算,赵云的身高在1.88米到1.93米之间。而且赵云并非高瘦体型,而是魁梧雄壮。这样的身材与体型,别说在东汉末年,即便在现代,也是相当威猛帅气的。
这或许就是赵云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最大差异。毕竟在很多粉丝心中,赵云是白袍小将的形象,甚至影视作品里还把他塑造成奶油小生、小鲜肉的模样,但在汉末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样的形象是很难在烽烟中生存的。